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资源

刘伦仁:诗词格律基础知识讲座

作者:刘伦仁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458 次   更新时间:2021-2-20 文章录入:珍珠鸟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的,比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属于格律诗中的“七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属于格律诗中的“七律”。

格律诗,是诗歌众多体裁中的一种,是自唐朝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关于它的历史渊源,这次不做深入探讨,只重点讲四个方面的问题——格律诗的特点、音韵、格式和拗句的拗救,以期让我们达到更好地赏读和创作格律诗的目的。在举例的作品中如果没有标明作者姓名,则为我本人的拙作。今天高手云集,我有缘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感到很荣幸。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在这里班门弄斧,只是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格律诗的特点:

格律诗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如果是律诗,中间两联还要对仗。具体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如常见的有五言和七言等。

2.诗句成对出现,四句一首的称为绝,八句一首的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一般押平声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除了第一句,单数句不押韵,只能在偶数句押韵。

4.在律诗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或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或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或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关于格律诗的对仗,以后由专门课程讲授。

5.有一定的平仄规律。

例如:七律·咏茅

纵横驰骋莽苍苍,荼火萎蕤势未央。(首联)——起联

剑叶飘飘生利齿,直躯挺挺赛修篁。(颔联)——承联(对仗)

根从瘠土入良药,酒冠俗名流雅芳。(颈联)——转联(对仗)

白首夕阳秋渐老,春风野火续诗章。(尾联)——结联

 

二、格律诗的音韵

(一)关于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词中所用字的声调。根据隋代至宋代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中古时期汉语的四种声调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就是平直,平声发音平直,那么阴平、阳平就是平声。“仄”就是曲折、不平,上声、去声、入声的发音都不平,它们的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所以统归为仄声。

我们现代汉语拼音把汉字的音调定为“四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如果按照平仄来划分,平声包括一声、二声,也就是阴平和阳平,称为“平”。仄声包括三声和四声,称为“仄”。
 

(二)关于平水韵

学习格律诗,我们首先要知道一本工具书,就是《平水韵》。我们知道,诗乃韵文,格律诗又是对韵的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诗歌体裁,格律诗里的平仄认定不是以汉语拼音为准的,因为古代还没有汉语拼音,每个字的平仄认定,都是以旧韵为准,《平水韵》就是这样一种韵书,它是配合古典诗词而产生的一种专用韵书,其刊行者刘渊原籍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所以称“平水韵”,这里暂时不多讨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不仅要知道它、认识它,而且还要学会通过它来查找、确认哪个字是平声,哪个字是仄声。不要求很快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求熟悉它。不熟悉平水韵,不通古音韵,你就没有真正认识古典诗词,你就是诗词的门外汉!所以,要想真正学好格律诗等古典诗词,必须熟悉平水韵。

我们汉语发音大致经历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三个阶段。上古音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的发音,那时候没有韵书。中古音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唐宋。唐宋以后直到20世纪初,属于近古音。我们所学习的格律诗,就起源并成熟于中古音这一时期。《平水韵》就是依据这个时期的音韵编撰而成的,唐诗宋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我们要通过学习、欣赏和创作,更好地传承和光大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为了提高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我们就要对中古音有所熟悉和了解。旧韵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最大的区别就是入声字,因为现代汉语取消了入声,而我们学习和创作格律诗词等,又必须认识入声。怎么办呢?

声韵是学习格律诗的第一关,我们必须把被取消的入声字从现代汉语读音中找出来,还原它。其实,《平水韵》中的汉字读音与现在的读音是大致相同的,主要是这个入声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要慢慢熟悉它,并把它记住。

 

(三)关于新声韵

《中华诗词》杂志2004年第5期发布的《中华新韵》的简介中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并且首次提出:“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现将新旧韵作品各举一例。
 
平水韵举例:                              

避疫即事

猪鼠相交暴疫瘟,下厨上网少开门。      
管它几案诗书画,何论坊间季仲昆。      
百日宅居茶共酒,三春梦醒昼和昏。

问君楼外东流水,何日回头到我村?

 新韵举例:

无题(新韵) 

躬耕南亩夜更深,索句推敲月下门。

开卷惯闻书味道,入迷已忘吾形神。
常因大道存天地,每遇新枝觅杪根。
人在旅途何寂寞,采撷一束寄清芬。

  在总结《中华新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1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正式实施《中华通韵》,这给我们的格律诗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一工具,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律要求去创作。在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里,为格律诗词的繁荣增添绚丽多姿的花朵。

三、格律诗的格式

格律诗的格律,是以两平两仄间隔分布的规律来分配字句的。只在个别处有所调整,但总地说来其句式只有如下四种: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有格律诗所用句子的平仄,都是由这四种组成的。五言诗,只要把前面二字去掉即可,其余是一样的。很简单嘛!有的初学者在创作时,按照“平仄表”去比照着写,我建议把“平仄表”这根拐杖扔掉!按表写诗,边写边看,累不累啊?等你写完了,脑也累了,人也困了,哪里还有什么诗味可享受呢?下面跟着我的讲解,只要稍微用心理解一下,那根拐杖,对你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首先,记住我上面说过的四种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现在说一下关于“对”和“黏”的概念,知道了上面的句式,再来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黏”,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格律,我们也就记住了格律,就可以扔掉“平仄表”这根拐杖了。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卸下包袱,轻松写诗吧!

前面我在讲格律诗特点时,就讲过格律诗的句子都是成对出现的。还讲了“首联”、“颔联”等概念。其实,格律诗就可以看成是“联”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联,是指句子和句子的平仄对应关系。怎么对应呢?就是在一联里上下句的字平仄要相反,这就是“对”。

比如,起句我们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第二句)我们该用什么?“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句的字平仄相反,这种相反的平仄组成的一联,就叫“对”。上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呢,那么下句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了,很简单吧?

第一句如果用平声收尾,就要押韵。比如我们用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也要平声收尾,用哪个呢?本着平仄相反的原则,我们自然会选择“平平仄仄仄平平”。请注意,我说的平仄相反,主要是指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而且,我们前面说了,所有格律诗句子的句式,都是由这四种组成的,那么选择“对”的关系,也只能在这四句中选。只需第二、四、六字对应上了,就行了。这样,第一句和第二句相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对,第七句和第八句相对,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来的。除了第一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单数句只能仄收,也就只有那两个选择:“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双数句只能是平声收尾,也只有两个选择:“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是格律诗中的“对”

诗毕竟是诗,它不是单纯的“联”的堆砌,它是个有机的整体。那么,把这些“联”连接起来,就需要所谓的“黏”了。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同(也是看第二、四、六字)就叫做“黏”。也就是说第二句和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的平仄相同,这就是所谓的“黏”。对是相反平仄,黏是相同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黏”,我们就可以开始写格律诗了。上面四类格式中,我们拿出任何一种作起句,那么,这一首诗的平仄关系就确定了。写律诗,按这规律写八句就行了,写绝句,就四句。平仄表这根拐杖,还有什么用呢?格律已经在你脑子里了!

下面我们试拟其中一种句式进行推导。

如果起句我们用了“平平仄仄平平仄”,根据上面讲的原则,第二句必须平收,所以只能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两个选项,但是,这里又要求有“对”的关系,那么,唯一的只能选择“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这样,前两句的平仄就出来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呢,是另起一“联”,与上一联的下句要有“黏”的关系,也就是说和第二句的平仄要一致(第二、四、六字)。又因为是单数句必须是仄收尾,那么选哪句呢?当然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

第四句,又要和第三句“对”了,用哪句?对,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成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一首七绝的平仄格式。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继续“黏”“对”下去,就是七律的格式了。如果把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那就是五绝和五律的格式了。格律,就是这么简单!

根据以上规则,我们以七律为例将四种格式进行归纳整理一下。
 

格式及举例

    格式一:平起不入韵(或平起仄收)


秋日感怀(新声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西风吹尽东风破,云淡天高雁语啾。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去春来能几度?叶飞叶舞又一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雪霜有迹摧人老,岁月无痕教我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恨夜来风乍起,珠帘摇动梦不休。

格式二 平起入韵(或平起平收)                     

谒普济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海天浪涌日升东,潮伴禅音宝殿中。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脚踏云波千里阔,心无挂碍万缘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舟山一上慈航远,菡萏初开彼岸红。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梦里披缁寻蜃景,蓬莱缥缈阮途穷。

 

格式三 仄起不入韵(或仄起仄收)                   


忆梦寄同窗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昨夜熏风吹梦事,簘声一曲惹愁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簘声惊飐芙蓉水,水榭忧观桂月光。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月色一壶藏故里,扁舟几苇散何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涯浪迹寻蓬岛,何日归来共举觞?
 

  格式四 仄起入韵(或仄起平收)                     


到莫斯科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久仰红都愿总违,今朝鹏鸟显神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云程渺渺通霄汉,心路弯弯沐夕晖。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荇茂何妨波浪涌,山高岂碍白云飞。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存感念千千万,何日清风伴我归?

七绝的格式就是七律的前四句,五言律绝只要去掉七言律绝的前二字即可。试举例说明:

   平起入韵式(或平起平收)                  
 

       武汉解封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声解禁闸门开,万道车流浪卷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绿绮轻弹黄鹤舞,欢歌喷涌出琴台。
 

     仄起入韵式(或仄起平收)                 
 

其一 石榴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月榴花作火燃,红绡映染半边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丹心绽放痴情蕊,却是风来雨弄弦。

其二 重阳
山路蜿蜒蔓草侵,林间鸣鸟带吴音。
登高一望家山远,浊酒盈杯慰客心。

将七言前二字去掉,就变成五言了。现将仄起入韵的七绝每句去掉首二字后即为五绝的平起平收式了。试举一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萧萧满树秋,红叶缀枝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君看风摇处,飘零一绪愁。

 

四、关于拗救

目前,创作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完全成熟,我们没有必要故意用拗救来显示自己的水平,除非诗意用字实在不能更换(比如专用名词、典故等)。 我们学习它,主要是为了欣赏古人作品和自我创作时必须拗救之用。 

以上我讲的四种格式是律绝的正格,但古人在创作实践中往往对这种格式有所突破的(如孤雁入群格、孤雁离群格、偷春格、蜂腰格等),我们称之为变格,今天就不作探讨了,这里要讲的是有关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的平仄不依常格出现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补救,称作“拗救”。拗救分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对句拗救和混合拗救三种形式。

(一)本句拗救

本句拗救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在这种格式中,如果出现“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第二、四位置同为平声(七言第四、六字),典型的平仄“失替”,是为出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首句“移舟泊烟渚”中的“舟”和“烟”都是平声,这就是说第三字原本应是平声的,换成了仄声,就是把相邻两字的平仄变换了一下位置,这种情况在唐宋诗中是常见的,特别是在试帖诗中,以至于后人在总结这种出律自救的方式时,直接将这种格式归入了半律体,甚至不认为出律,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鲤鱼翻波”。既然不认为出律,那就不需要拗救了。

第二种,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是仄平脚的句型。按照首字不论的原则,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出现仄,变成“仄平仄仄平”(或 “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是“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但“一三五不论”是以不出现诗病为前提的。显然,上述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第四字)犯了孤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必须进行拗救。

怎么拗救呢?我们只要把与之相邻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仄声变为平声就行了,也就是将五言的“仄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仄平仄仄平”)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诵读起来也自然通顺一些。现举例说明。                        

                    
                    品  茶                         

 壶里滋滋腾雾气,烹泉煮雪品三春。      

热心信是清贤友,苦口方成座上宾。     

 窗外闲风随冷暖,杯中玉露自清醇。      

沉浮于我何干系?且饮六神。          

注:尾联“清”救“一”。                           

谒关羽祠(新韵)

 仰望山门关隘险,天梯高耸到云边。
 城头帅帜悠然舞,墙脚尔妍。
义士千年兴汉鼎,黎民万世慕桃园。
金雕难塑英雄气,偃月青龙映日寒。
注:颔联“卓”救“野”。

(二)对句拗救

对句拗救是在出句无法进行自救的情况下,通过下一句的平仄调整来进行拗救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这种拗救出现在五言“仄仄平平仄”和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基础格式中,也就是平仄脚句型。这又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分别出在句中的两个平声上。

当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因不得已的缘故变成了仄声,也就是五言“仄仄平平仄”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顺便说一下,诗中“凉风起天末”里的“风”和“天”与之前讲的“移舟泊烟渚”中的“舟”和“烟”的情形相同,不必拗救,也不再赘述。这里要讲的是“鸿雁几时到”的问题,我们稍微一看,就发现“鸿雁几时到”的平仄为“平仄仄平仄”,属于“一三五不论”的情形,属小拗,也可以不救。

但是,如果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的平声字变成了仄声字,出现了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的失替,就必须拗救,而本句又已经接近最后一个字了,因此只能在对句拗救。具体来说,就是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变成了“仄仄平仄仄”,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是大拗,必须拗救!怎么救呢?

作为“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原为“平平仄仄平”,那么,我们一般把对句的第三字的仄声换成平声,这样,既能保证对句本身不失替,又能救出句。七言也一样,换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的仄声,也就是将对句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里“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平仄为:“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的第三字仄声变平声救了出句的第四字仄声,即“登”字救了“不”字。

(三)混合拗救

上面讲了“仄仄平平仄”的出律,需要对句拗救,而它的对句格式是什么呢?“平平仄仄平”,那么在对“仄仄平平仄”出句进行拗救的时候,对句“平平仄仄平”也很有可能出现孤平的现象,需要进行自救。而进行孤平自救的方式也是切换第三字的仄声为平声,这与对句拗救的方式是一样的。如陆游的《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死,双鬓向人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的“无”不但救了出句的“万”,同时也避免了本句“人”的孤平,因此也救了本句。有人将这种拗救形式编成了歌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谢谢大家!

 

2021年2月6日于杭州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634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