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张友文:说“格局”

作者:张友文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232 次   更新时间:2021-7-23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中国目下的教育只重知识(分数),不重人品,更不重格局。实际上,“格局”远比知识重要。所谓的格局,就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认知范围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本文所指格局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品行、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不一样,不同的人格局不一样。

小事也能看出人的“格局”。笔者数次在附带运动器材的沙坑里崴脚,因为一些坑坑洼洼使然。不用猜,这些大小不一的坑洼十有八九是孩子们的“杰作”。小孩子在沙坑玩耍时应该有成年人相伴,大人们看到他们挖出奇形怪状的坑洼时,大约会称赞他们的聪明和想象力,可是却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人品教育,即利他主义教育。等到孩子玩累了,收拾家伙就走,家长并没有提醒孩子把沙坑恢复原貌,即把坑坑洼洼抹平,家长自己也没有亲自动手给孩子示范。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人的公德与格局。

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格局。当年我们读书时,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同学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能穿皮鞋,考不上只能穿草鞋”。有的班上甚至在黑板的一边挂一双皮鞋,另一边挂一双草鞋,以此来激励学生们上进、苦读。笔者当时以为老师的教育方法无比正确。如今回想起来才知老师的教育理念太狭隘了。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即使考上大学,其格局还能大到哪里去?因为他们头脑中只存在如此理念:读书就是为了自已改变生存境遇,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做点事情。

有些家长与老师教育理念类似,他们时常指着打扫卫生的或者拾废品的人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不好好学的话,将来就跟这些人一样。”扫地就低人一等么?高学历者就高人一等么?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除了有浓厚的等级观念之外,还会有多大的“格局”呢?

笔者以为老师和家长所言都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也就是说读书是为了有个好工作,是为了过上富有(有钱)的日子,却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灵魂教育、人格教育、博爱教育和格局教育。在如此理念教育下,学生们的格局怎么会大呢?
格局影响人的未来。有人问建筑工地的工人们在做什么?三个人有三个答案。一个说:“我正在砌一堵墙。” 另一个说:“我正在盖一座大楼。”第三个却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仍在砌墙,第二个却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而第三个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实际上,三个人都在砌墙,但他们对此理解不同,第一个只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第二个却认为砌墙不是目的,建大楼才是目的,而第三个则与前两个人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理想大故而格局也大。

“人伦”观念促成了没有格局的“圈子文化”、“帮派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文化中十分看重“人伦”。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间的五伦关系逐渐演化为忠、孝、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如此文化传统对社会稳定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人伦”观念弊端甚大,它“实际上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一圈一圈地推出去,做每件事情,常常要先看这件事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再决定怎么做。忠是忠自己的主子,孝是孝自己的双亲,爱孩子先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有吃有穿了,再管别人。”[海岩:《我笔下的七宗罪》,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204页]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大脑中即使有利他主义想法,那也只是为亲朋好友着想,却没有替非亲非故人着想,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大胸怀、也就是说没有大格局。毋庸置疑,“人伦”观念是产生圈子文化、帮派文化的土壤。君不见,媒体不时曝出官员腐败窝案,一扯就是一大串,一抓就是一大帮,譬如秘书帮、老乡帮、校友帮等,无一不是由“人伦”关系衍生而出。此种文化害人不浅,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甚至害了国家。

最大的格局是“天下为公”。笔者给学生讲课时,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大格局教育。譬如给学生们讲授《大学语文》中的《大同》时,主要是从“天下为公”这一命题说开去,旨在对学生进行“格局”教育,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之类的一笔带过(让学生自学),也就是说本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围绕“天下为公”这一主题、这一大“格局”去阐发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
大同社会民风淳朴、人性健康、社会和谐,人人向往。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天下为公”这一命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表明推行“天下为公”的理念系人心所向、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可惜的是一些目光短浅、格局太小之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为了放大学生的格局,在讲授《大同》时,笔者有意识地给学生播放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弟弟相见的画面。当年奥巴马到中国访问,他那个在中国深圳开烧烤店的弟弟前往北京与之会面,有人对他弟弟说:“你哥哥来中国,他要狠狠地帮你一把。你要发财了!”奥巴马弟弟听到这话后,觉得不可思议。他说:“我的哥哥当总统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奥巴马与弟弟见面时流下了愧疚的泪水,因为他的弟弟失业了,他却无能为力,他不能利用总统的权力来帮他一把。之所以播放这个视频,就是教育学生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有“格局”,等到走上社会,手握重权之后不去拉帮结派,不搞“团团伙伙”,不“以权谋私”。

清华大学老校歌中有这么一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器识“就是格局,就是大胸怀,就是“大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格局是走不远的,也不可能真正地强大。放大“格局”,增强“大爱”和“公德”意识,中华民族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天下也才能“大同”。

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有大“格局”,才能自由地在天地间翱翔!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7056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