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教师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专访

改写词典

作者:周治南 文章来源:珍珠鸟 点击次数:2071 次   更新时间:2017-1-3 文章录入:珍珠鸟



                                                                               夫子文化的亮点


一、语文教研室扫描

在知识分子成堆的校园里,处处有许多动人的雅闻轶事。也许因为所教学科是同孔夫子一脉相承的民族语文之故,语文教研室里的几位老师,同仁们都喜欢称他们“夫子”。且不论是尊称还是虐称,倒有几分地道。进了语文教研室的工作之门,这一称谓便有着一种无形的、强盛的约束力,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修得了正果,圣心备焉,其约束力方才能够自然释去。沉静在那夫子境界里,其乐也陶陶。有典注曰:夫子哉,相沿为师之专称也。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师道观念,便在这学校的一隅——语文教研室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

走进××××工业学校语文教研室,迎面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先哲箴言“博学笃行”四字,字体苍润遒劲,出于本室的书法高手。两侧布置着鲁迅、郭沫若、叶圣陶先生的画像、语录,庄严肃穆。置身其间,即刻便可颖悟出师道的真谛来,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八张办公桌按年级组界开,整齐地摆着。上了年纪的老夫子,是学科带头人,人们称他们为某学长、某公、某翁,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谦躬、斯文、体面,大家敬重不已;特别是编写教案,批改作业,那种对工作近于迂腐的认真,更是令人叹服。某公为90级的一位新生批改一篇说明文,学生的文章把标点符号计算在内,只写了七百五十二个字。某公的批语却下了七百六十四个字,还不包括标点符号。作文发下去后一天,某公又到班上去找那位同学,说自己在评语中有个字用得欠准确,经过一晚上的反复推敲,认为还是得改一下,虽然不改对表达意思也无大妨。夫子们的工时,不是办公室能够框定的。走路,他们习惯于低头耷脑,是因为考虑着学生的事,常常因此忘了同过路的熟人打招呼,而得罪了朋友;吃饭,饭碗常常伴着一本书,看得入神时,饭凉了,菜凉了,胃病也因此闹出来了;睡到半夜,脑子里还在审查教案,常常凌晨三点,还得从热被窝里爬起来,记下灵感,生怕一觉给睡跑了……理解他们的,叫他们夫子;不懂得这种复杂劳动的同志,或羡慕他们手不生茧,衣不沾油,工作舒服;或见到他们把眼珠鄙夷地一斜,鼻子一哼,“大教授又怎么样,老子钱比他赚的多!”老大地看不起这些书呆子。连妻子儿女也看不中:别提我们那位老古董,搞家庭建设,一不会出力,二不会捞钱,又不能拿他当文物卖,能有什么用?

少夫子A、B、C、D,是教学的骨干。论起学问,不下颜渊、子路,不仅通晓文章,而且六艺俱全,琴棋书画,各执所长。有时思如泉涌,口若悬河;有时手不释卷,宁静致远。或飘逸,或洒脱,常常带着改革开放的时局思考,圈阅与评点着江山,似乎已经置身世外,有仙风仙骨,超凡脱俗之貌。伊伊呀呀,还能讲几句外国语,使这古董的夫子气息中,又夹了几分洋味儿。在一些刊物和学术活动中,还小有名气。

还有三位女秀才,不施粉黛,不着红装,既和善慈祥,又不苟言笑,自然也是在师大喝足了墨水,也是经伦满腹的学究。这里有位女士,才貌可比卓文君。电视台几次邀她去试镜头,都被她婉言谢绝了;然而,同学们请她做一场朗读技巧的讲座,她却欣然地接受了。她还是历次语文竞赛活动的当然主持人。

有墙上模范教研室的奖状为证,这一堆夫子,拘礼拘节,讲究师德风范,时时处处,  注意为人楷模。列位夫子的人品,与这室内的布置,显得格外和谐。

您可千万不要误会,以为他们都是些墨守陈规的腐儒。教研室正面墙上挂着两帧大幅的地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地图上方,八个装饰精美,鲜明醒目的黑体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这种具有超前眼光的思想和教育方式,与孔夫子当年梦想“复礼”的保守意识截然相悖。这一堆人,是本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人,他们一方面弘扬国粹,同时又在语文教育这块古老的布满着腐殖质的园地里,甚或是千百年来坚冰封锁的冻土地带,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执着地、勤勉地耕作着。他们珍惜这块土地,又注重了土壤的改良,耕作方式的革新,一年一度,他们欣慰地收获着。您看,几乎每一位教师的办公桌里,都有一叠毕业后的学生远道寄来的致意信,这些学生,大多都能凭借自己的文章和口才,结合着专业工作,有的成了企业的带头人,有的当上了厂长助理,有的录用为党、政、工、团的宣传骨干。

有谁怀疑,在这夫子气十足的语文教研室里,散发着浓烈的改革气息。腐儒乎?不,他们是一群拓荒者。

二、语文课课堂掠影

孔夫子后的悠悠岁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大多属于死记硬背的,有人叫它“满堂灌”,或者叫它“填鸭式”。对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们苦不堪言,几次的语文科代表会议上,科代表都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意见。从教务处召开的学生座谈会反馈的信息来看,经过归纳,反映为一多三少:老师讲得多,学生动脑活动少,动手活动少,动口活动少。

老夫子中,有少时读过私塾的,从《三字经》背起,背完了《幼学琼林》,再背《四书》、《五经》,尽管这几位学长记忆超群,仍免不了要把嫩手掌伸过去,用还未成熟的思考,去体会体会先生案头那柄无情戒尺的滋味,回味起来,令如今这双老皮老肉孔乙己抓茴香豆似的老手还颤颤巍巍地发抖。听到学生们的反映,他们深有感触,常常伸出那双老手,如是比划一番,现身说法,同少夫子们交换看法。

看来,从老师到学生,都能理解“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害的是清白病。光是强调“注意”“克服”是不够的,要根治这种毛病,必须要有切实的举措。设想不是没有,要把它变为现实谈何容易。中专语文教学课时紧张,一册教材所收篇目三十至四十,包括作文指导与讲评在内,教务部门一学期只给你五十个学时左右的计划,当胡椒面撒,还出不了辣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得不膨大课堂教学的知识量,更有甚者,中专语文教师任课情况同普通高中有所区别,不管你当不当班主任,普遍要任两个以上班级的课,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量大。特别是两个班上百人的作文,一题做下来,老师要先读两遍,有的要读三至四遍,才能开始指正病错,加上楣批尾批,爬这样一种格子,不比写一个大部头容易,即使有两手硬功夫,也令你晕头转向。按老套路运转,尚是熟门熟路,应付得过去,老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不算难,因为台词是熟的。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增加新的要求,新的内容,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势必加重夫子们的运转负荷。谁还忍心在这些没日没夜的老黄牛身上再抽鞭子呢?当然,为了祖国,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们的成才,困难是不在话下的,夫子们善于思辨,办事沉稳,其实也有股子冲劲。经过几次教研会议的认真会诊,一个绝妙的医案出台了:开设语文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设计这种课型的目的,旨在突破过去讲读课、阅读课与写作教学之间的界线,并大胆引进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动脑想问题,动手写发言稿,动口讲出来,用心听明白。

实验是认定新生事物的途径。最先在91121班试点,结合科技文单元教学,搞了一次“小知识读书报告会”的活动。命题一下达,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笔记本上面爬满了各种各样的科技资料,同学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搜寻着:有关天文的;有关地理的;有关化学的;有关物理的;有关动物的;有关植物的;有关生产技术的;有关兵器知识的;甚至还有关于烹饪知识的。活动中,几乎每人都上台亮了相,争相报告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把握住了的科技知识,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充分展示了个人才华,又满足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活动课赶走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活动课吊起了学生求知的胃口。一般来说,教学议论文是最枯燥的,可是通过“小道理读书报告会”的形式来学习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知识,情况就大不一样。报刊上许多豆腐块的现时文,讨论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讲处世之理,说成才之道,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活动课的实验,收到了一片叫好声。

活动课的内容是多样的,活动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请看一组镜头:

某某班:一张张兴奋的脸,一颗颗跳动的心。

教室正面黑板上,彩笔书写着“社会热门话题辩论会”几个大字。

黑板的下方,写着这次辩论会的选题。诸如“青年人该不该讲究穿戴?”“学生搞小创收会不会沾染铜臭?”“城市选美是与非”“有奖销售好不好”……

黑板的右侧挂了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评分标准,并说明人人参与评分,老师根据评分适当与否,判断一个学生听说话的能力。

首先是教师发言,仅用了五分钟,复习了议论特别是反驳的方式方法,提了几点要求。

接着是主持人上场了,她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学生。她端坐在讲台中央,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学着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主持人倪萍的味儿,加一段鲜活风趣的导语,宣布辩论会正式开始。

其后是首场甲乙两个对抗辩论组的辩论员们离开座位走上前来,在讲台两侧相向而立,先彬彬有礼地向主持人或评委席致意,然后入座。

大家关心的事大家讨论清楚,活动开展得异常热烈。

有位四川籍的张同学,平时发言常常结结巴巴,十分腼腆,但今天的活动却表现得振振有词,落落大方。课后教师同他进行了接触,他说:平时发言怕老师三分,现在和同学们平等对话,心里坦然,踏实了许多。

活动课已见成效,活动课已基本定型,别小看夫子搞改革,比起他人来,可能还胜几分严谨,几分沉稳。为了扩大战果,他们踏着这沉稳的步伐,走向了另一块教育的小天地     芳草地。

三、“芳草地”即景

“芳草地”是语文教研室指导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产物,提起这个名称,还有一段韵事可叙。

语文教研室在校办公大楼前面左侧有一块独特的领地——清洁包干区。办校40多年来,校长换了好几任,也不知是沿袭了哪朝哪代的规矩,夫子们每周至少要光顾一次包干区,据说是当年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留下来的革命传统。既然是革命传统,当然是不能丢掉。是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又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校园里阳光和煦,春意宜人。夫子们扛着扫把和撮箕,惠临这块芳草地。这里栽种着几棵十多米高的粗壮水杉,浓荫掩蔽下,满地冒出来一些鲜嫩绿草。草丛中还有许多点缀:黄色的蒲公英花、红色的野草莓果、粉红的野蔷薇、白色的小蘑菇……在草丛上欣赏蝴蝶的翩翩舞姿,观看蚂蚁的集体活动,间或还可以听到几声啾啾的虫鸣和呱呱的蛙鼓,顿时觉得有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之感,好不令人惬意。于是,夫子们乐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击掌而歌,歌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夫子们乐了,沉浸在芳草地里,他们没有如醉如痴,仍然联想到了学生,仍然关心着自己心中的那片“芳草地”,仍然没有忘记一个园丁的职责。学长发话了,芳草地上这么开心,我们是不是把学生也引进这个活动天地来?我们语文教学课时偏紧,应该搞点堤内损失堤外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找找出路,把学生从“三味书屋”里引出来——(?)话说到这里,学长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咽下去了。他不敢问大家,不是怕老师们不悦,自有他的难言之隐。这是因为学校经费有困难,虽然也有些特保教研室,但语文教研室有点像计划外生育,不交超生费就算恩惠了,拿什么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况且,老师们辛辛苦苦,投放了大量精力来辅导第二课堂活动,不管如何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只能是义务劳动,不会有课时津贴。在经济社会里,如何能让老师们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呢?夫子们虽然迂纳,但职业敏感却是非常的,有位少夫子从学长口里把那钩问号抠了出来,爽朗地一笑,接着学长的话题出了个高点子:就以“芳草地”为名称,在学生中开展编辑活动,办手抄报、手抄刊,岂不很好?夫子们动情了,并没有想到待遇,却想到了牺牲,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大家行动起来了。一番紧锣密鼓,时隔一日,一张大红启事在校园广告栏前出现了,只见广告栏前人头攒动,许多同学跃跃欲试。告示中“欢迎来到芳草地”的标题写得非常形象,像一组跳动的音符,在校园里袅袅奏起。

“这里有一片绿茵,供你学余消遣小憩。”

“这里有一片沃土,盼你来此扎根成材。”

在同学们心中,“芳草地”是那样美好,那样诱人,具有无穷无尽的吸引力,至此一发而不可收。

同学们在《芳草地》上尽情驰骋才思,老师们用心血和汗水在《芳草地》上浇开了一朵又一朵编辑之花。《芳草地》编辑活动的质量越办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连各班的板报,以及活跃在校园的各种手抄报、墙报也在不断地上水平、上台阶。《芳草地》上培育出来的花朵,把整个校园打扮得分外妖娆。从文字的撰写到版面的设计,都渗透着老师们的心血。在铜臭乱窜的今天,能干这种义务劳动,并自得其乐,不能不说难能可贵。

校长被感动了,亲自来参加了《芳草地》优胜者颁奖大会,他将一份份不厚的奖品亲手送到了“优秀稿件”、“优秀封面设计”、“优秀栏目”、“优秀主编”、“优秀文字编辑”、“优秀美术编辑”、“优秀缮写”者的手中,还为“最佳一刊”颁发了奖状。校长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经济头脑的人,他在会上致辞,说今后的社会是重视市场的经济社会,今后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自己,需要塑造企业形象,需要宣传自我,需要像我们——“芳草地”上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文化骨干。同学们努力吧,多学一项本领,今后就多一条工作门路,多一条门路,就多一个为祖国立功的机会。同学们受到了鼓舞,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接着说:“语文教学也不是块封闭的领地,要改革,要开放,也要围绕经济杠杆转,就像我们这样,为经济社会培养实际人才。”师生们又一次为校长慷慨激昂的陈词报以热烈的掌声。校长站在讲台上,含笑向大家做了一个道谢的姿式。他为学校有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

会开得很隆重、很成功,同学们都得到了一份奖品: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而几位夫子呢?白搭上时间开了两个多小时的会,还在会后把下一阶段的活动作了详尽的布置,直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香味将整个校园重新装点一番的时候,他们才捶着患风湿的腰椎,按着神经性头痛的太阳穴,有的甚至回教研室带上一摞作业本,匆匆回家去涮锅鼎炊了。

第二天,夫子们围绕着校长的命题讨论开了:语文教学怎样围绕经济杠杆转?第二课堂里有答案,因为第二课堂可以分组进行,最便于因材施教。于是乎,“芳草地”的内容扩展了,大家七嘴八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活动方案。

“芳草地”说明文制作大赛

“芳草地”广告文制作大赛

“芳草地”公关用语知识大赛

“芳草地”征文大赛

 ……

“芳草地”丰收了,“芳草地”上成果累累,在省中专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检查工作的日子里,夫子们集多年之心血,荟萃了《芳草地》的优秀作品,“芳草地撷英”的板报与人们见面了。评估组的几位专家看得入迷,击掌叫好;武汉船校不仅专业课程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语文课也很好地体现了贵校这一办学特色,不简单,不简单,太引人入胜了。

“芳草地”的鲜花竞相开放,夫子堆里的故事也层出不穷。要说引人入胜的事,那还在后头呢!

四、夫子文化的亮点

有一位少夫子想晋级了,可是任职年限还不够。他捧着自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一摞论文,出现在某大学人文学院的小会议室里。这是任职资格评审破格论文答辩的会场。

台子上端端正正地坐着五位大学者,他们都是大教授,有的还是博导!够吓人的。

向台子上扫视一眼,从他们的坐姿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他们的“夫子味”十足——

有的教授在那里捻动着香烟,他一定有“爬格子”的坏习惯……

有的教授在那里细细地品茶,他肯定爱看书,但决不是走马观花的那一类……

有一位教授在那里擦拭着他的眼镜片,镜片泛着黄色,架眼镜的那副鼻梁已留下了一道颇深的刻痕……

表面上看,他们一没有三头六臂,二没长青面獠牙,他们都是人……

“什么是‘语文’?”

小儿科!少夫子想了想,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滑稽可笑:“语文属于教育的范畴,表现的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是:一、语言文字;二、语言文学。你研究和教学语文,怎么连语文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清楚!”

“语文一名最早出现在1949年解放区编写的课本里。创造这一名称的叶圣陶先生也没有做过“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解释,但他倒是做过“语言文章”的解释。其实,文字也好,文学也好,文章也好,它们都不过是语言的符号系统,或由这些符号组织成的语言产品,这些产品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材料。文章的概念很大,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文字产品,但仍然是不足的。语音也是语言的符号系统,口语也是语言的产品形式,用语言文章就无法涵盖。这是我提出语言文化教学观念的理由。我为此写过一篇专论,题为《语文教学观念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现代特征》,发表在《中专语文》上……”

习惯品茶的那位教授细品着少夫子的《论著一览表》,煞有介事地说:“《中专语文》是内部刊物,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最权威的工具书,这一点你作何解释?”

“现在是学术论文答辩,不是中小学语文测验,怎么能拿词典做标准答案?如果大家都因循词典,文化就有可能停留在《说文解字》的时代,如何能产生《现代汉语词典》?文化有何创新可言?”

……这样的答辩结果自然是不会很妙的。古老的东方文化夹杂着许多怪现象,官僚文化的暗点集中在一个“贪”字上,商业文化的暗点集中在一个“奸”字上,至于传播文化的夫子们,他们身上也沾染着一种阴暗文化,集中在一个“轻”字上,文人相轻嘛。且不去管他。

在“贪”文化、“奸”文化、“轻”文化的背景上,也有“敢为人先”的创造文化,正因为有这种创造的文化,才产生了光耀古今的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东方文化的亮点。于是,夫子们鼓足挑战精神,一场大胆改写词典的研究活动开始了。于是

——《语文密度教学论》出台了,

——《语文活动教学论》出台了,

——《语文模块教学论》出台了,

——《语言文化教学观》出台了,

——《语文技能教育》也在酝酿之中了,

……

终于,他们的研究项目纳入了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规划。

夫子们最怕的是武大郎开店。武大郎开店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暗点。武大郎说他可以点顽石成金,也可以命金玉为土!他捧“贵族课题”,花重金去张扬那些垃圾文字,搞“特保儿”政策;对老少夫子们的“平民课题”,他是一毛不拔的。尽管如此,夫子们仍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情愿把他们弄得一贫如洗,也要出两个成果。

这两项成果是:

——应用成果《实用语文》教材,为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需要,提出了“实用阅读”“实用写作”“实用口语”“实用书写”四大语文实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理论成果《语文技能教育》,对四大实用语文技能的教学进行了切实的设计。其中不乏以语言文化教学观为指导的以语文为轴心带动全面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设计。

一年一度的教育成果评奖开始了。校学术委员会一致投票通过推荐了夫子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虽然后来被武大郎用自己的垃圾文字调了包,但能得到一级学术委员会的肯定,对于“平民课题”来说,就已经是一种很大的成功和满足了。

调包的理由很荒唐:我们是工科院校,不开语文课程,不能喧宾夺主。学校科研成果评选结果被否定了,选送省级科研成果奖的权利和机会也就被党阀学霸无理剥夺了。在无理有理的世界里,你到哪里去说理也是不通顺的!

在成功的背后,他们经历了多少艰辛与苦涩。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所谓坦途的,可怜的跋涉者们一方面要潜心钻研学问,另一方面还要应付传统势力、习惯势力和腐朽势力的干预,应付那些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和学术上的非难,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古老的东方文化,就像璀璨的银河。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为你擦亮满天星斗……这不就是夫子们执着精神的最好写照吗!

在这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夫子堆里,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头功应首推学长大人了。然而当群夫子们提名他是当之无愧的校级先进教师时,这位开拓者竟利用手中的那点点儿小得不如车间一位小组长的特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开“脱”者,激流勇退了。

是的,人们都说语文老师当久了,就会染上“迂腐”。看到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就觉得“迂”得可以;功名利禄,一尘不染,那样淡泊,那样恬静,还“迂”得脱俗超凡;然而,如果说他们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及那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也是这些“迂腐先生”的杰作的话,那就“迂”出点时髦来了。看来,“迂”就是所谓夫子文化的亮点。

                                 (待续,本故事纯属虚构)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98395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