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小荷秀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小荷秀尖

《中国士人》学生结课报告(三篇)

作者:何岳、康佳、张雅婕 文章来源:何立明推荐 点击次数:1934 次   更新时间:2019-6-21 文章录入:珍珠鸟


前言:在2019年上半年,我在成都东软学院这个工科性质的本科院校,开了一门《中国士人》选修课。这个课起了一个抓眼球的名字:《中国士人:历史节点上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此课属于人文通识课,计十一周32课时,授课感觉良好。现摘取学生的三篇结课报告,记录与大家分享之。(何立明)

 

 

(一)何岳结课报告:关于中国士人的感想

 

当初选这门课时,因为这门课的名字叫做“中国士人:历史节点上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风流人物”、“中国士人”、“奇瓌”、“士人”这些词,让我产生了一种我可以听故事,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的预盼。

预感果然没错,听到了我想要听的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故事,虽然只和士人故事有关,还有老师的评价和引申。这样的讲课方式不会使人过于枯燥。因为是和历史有关,一般这样年龄的老师上课会过于传统、严厉。但是何老师不是,他愿意和我们分享,脸色也不严厉,会笑眯眯的。有时会涉及到俚语粗话,但老师不会像其他同龄的老师一样去避免,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老实说,现在我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了这些,可以避免会显得刻意。这是老师的特性,就喜欢老师这一点。而这一特性也在老师的书中有体现,书中引用经典型的句子时,也有着老师概括性的当代汉语的解说,使得读者能够比较轻松地吸取历史知识。

这门课讲的是“中国士人”,是从殷商西周的士人缘起开说,介绍了中国士人由缘起到发展,再到消亡的故事。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士人。对于“士”、“士大夫”、“士族”、“士绅”、“绅商”等这些耳熟能详,但具体定义又众说纷纭。这些概念,由老师写的《中国士人》这本书给予了清晰明了的说明,老师又把这些口头讲给我们听。

老师的书的感觉也是有别于同类书。老师讲课是不会照本宣科地跟着Word投影上的顺序来讲、念,写的书也一样。书中不会根据每一位士人的前后经历的顺序来写,而是提挈式地有个标题。在讲述历代士人时,不是罗列每一个士人的故事,而是揭示士人与古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士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那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书中的文句也很具有特色。因此,避免了很多历史读物的八股味道。

通过老师的书,老师的讲解,中国历史上的士人即使离我们有着时间的距离,但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了。我们知道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思想意识,社会活动和历史作用。他们的抱负与遭遇,追求与才识,供给与罪恶。一切都展现在我们眼前。不管身前的他们是怎样的为人,我们或许都能够理解他们。

这门课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是它讲的又是故事。我们在故事中了解历史,在历史中收获成长。正因为有了先贤的探索、积累,后世的我们才能有着为人处世的准备、渊博知识的吸收。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有一位选手,她喜爱诗词,喜爱某位诗人。她说她从这位诗人的诗里看出了这位诗人的性格、爱好等等。(从中国士人课中,)在其他人眼里去探索是枯燥的吧,但是耐住了枯燥,看见的却是一段段奇妙的人生。

 

何岳(数字媒体技术17206

2019617

 

 

(二)康佳结课报告:关于中国士人的感想

 

这学期,很荣幸地选修了《中国士人:历史节点上的风流人物和奇瓌事迹》这一选修课。起初仅仅是想要听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了解一些传奇人物的事迹,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收益比期初的目的多多了。

开始,老师便带来了与我思维不相符的知识。起初,我一直认为对中国士人的评价应是非褒即贬的。但在老师的授课中,其中的一个例子严光,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认为其是高杰不畏皇权之士。但朱元璋曾专门写文批判严光,认为其对时局国事不闻不问,一是不报君恩,二是不恤民情。但在青年毛泽东,却认为其有不屈帝力之高尚情操,且也出无形之力,以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做事。但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又再一次评价严光虽为传教之人,但不做具体事,并不是完美之人。这让我明白了,对于中国士人或中国历史事件的评价,应从多个角度出发,且结合当时实际;对于不同的历史评价,也应有自己的判断。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讲课中老师说母亲在家庭中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如居士王维。这也让我懂得了家学、家教、家风的重要性。若一个家族形成了自己的家族文化,那这种文化会贯穿于家族大部分子弟的一生。博陵崔姓在在唐代经久不衰,经久不衰地流布,是因其以儒家经学为主,并且学识全方位布局,亦懂得与时俱进。家庭教育需要良好的构成传统,终身教育是家族传衍的内在动力。当时的世族注重家族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并且让人惊异的是,家族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再谈回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上著名士人亦有不少在青少年时期备受女性温柔知性呵护的例子,如王维。这对养成仁慈之心,出仕后善待民物,有不可或缺的助益。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其中有一大重点即是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亦是非常重要,家长的不礼貌无文明行为可能会深深影响其孩子,最终带来社会负面影响。

“中国士人”这一个课程上,我最喜欢的朝代可能便是宋代了。虽然初中的学习中,宋代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战争和衰弱,但在这个课堂上,我对宋代有了些新看法。当进入了宋代,选官制度已经完备。从平民士人中选拔人才已经成为了国家体制,平明出身的士大夫官僚作为一个阶层、一种势力,已还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并且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展现了巨大的奉献精神。除此之外,课程中提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嵇康、韩愈。在此课后,韩愈在我心中是思想及其先进的人,在当时时代,新科老师是被旧士大夫看不起的时代,他写下了《师说》,称老师为传道受业解惑之人,提出了士人要谋生也要谋权。韩愈肯定了士人的欲望。

起初,选择这一选修课,即是出于想听一些故事,并没有失望。在这课堂中,听到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些士人,了解了士人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及其背景,懂得了儒释道文化对当时士人的影响。唐朝的佛学对唐朝士人有深远的影响,宋朝士人也带有理学的特征。亦明白了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宗法文化影响,和对家庭儿女教育的影响。当今,对历史上中国士人的评价有正负两面,有贬有褒,若我们想评价历史上的某一个士人,则应了解各方面并作出客观评价。

所谓“士人”,不是仅指历史上的名人或圣贤,他或许一些行为并不符合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但在“士人历史”中却是一定有的存在理由。“士人”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亦是一个个时代的折射和反映。

 

康佳(英语17202

2019617

 

 

(三)张雅婕结课报告:以书会友——领悟“中国”世间百态 体会“士人”百味人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没有了深度,当何老师再一次把“读书”这件事郑重提出时,这就是答案吧!何老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年轻人要打好人生的三块基石:阅读、写作、逻辑。”这三样无一不是需要尽心和思考的。由此,我引发了一个思索,处于信息膨胀,互联网+的时代,95后的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这份科技的力量,去握住信息化海洋中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瓢饮?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与真正去用心读一本好书,哪一种才是我们该去选择的?

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灵魂伴侣,一秒钟都不想分离的重要位置。碎片化的阅读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已经无法缺少,这时候手机就成为一个方便的工具了。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但是我认为用心去读,去思考一本好书,更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做、必须做的。就如何老师所说,读书以明智。这份智慧会带你领略世界变迁,分析社会形成,懂得生活的知趣。其二,读书是“情商”的最好老师,在书中,我们能总结前人的人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适合自己的人情味。

在第二次课,何老师便提出了士人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乃至朝代的影响。中国,从古至今的士人在精神上的坚毅,思想上的思辨,文化上的传承,读书的劳作是功不可没地存在。于是,春秋儒士温柔敦厚,战国游士性情激越,汉代经士性格义烈,魏晋名士品性风流,唐代文士意气矫张,宋代学士理性沉郁,明代异士心性独狷,清代绅士越新开明等等,这些人品风格的形成,就是读书劳作中的一些思潮的更迭。

曾在课上重点介绍的高士严光,通过对他的人生经历的剖析,我们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考察思辨,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有了新的理解。严光少有高名,于东汉武帝刘秀是大学同学,也是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退舍富春江。他没有接受刘秀的盛情邀请。到底为国效力是沽名钓誉?还是退隐江湖是高风亮节?其中,朱元璋对严光的做法专门写了一篇《严光论》,讲道:“一不报君恩,忘恩负义;二不恤民情,难辞其咎,观之罪人。”朱元璋发出这样的批评,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帝王,是对大局的思考,而并未切身站在严光的角度。在后来,毛泽东曾有两种评价,分别是青年时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记载:“严光是一个有帝王师资格的人,提出了‘怀仁辅义’的治国主张,才有了光武中兴之世”,并赞誉严光是一个“讲气节,正风俗的传教之人”。中年时,毛泽东又提出严光是以身“传教”而无意出来“办事”,虽然值得推崇,却非尽善尽美。最后,在晚年时,毛泽东又会意了严光专于做传教之人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毛主席分别在不同年龄段,对同一个严光却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源于评价者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社会的思潮流风。如果放在今天来评判,我不认为严光拒绝当官就代表他不爱国、不爱民,我会觉得严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在勇于追求自我而已。用《中国士人》的话总结来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出仕与否;严光不任王候,不单单是高尚其身的道德决定,而是一个安身立命的文化选择。

我们这一代被贴上了标签——“迷茫的一代”。其实想想,好像也没错。我们大多数人没有信仰,也不相信别人,不信父母,我们有时总标榜自己是“新时代”的开拓者。然而,我是否担当得起“时代开拓者”,还是一个问号。就如近来几个爆出的负面事件,其个人原因说明我们有时会走入思想盲区,会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盲区”的来临;也说明“谁都不信,只信自己”这种标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今天我们脚下的路,无一不是因为前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我们要担得起开拓“新时代”之责,故要以书为友。认真地、用心地去读书,真正读懂《中国士人》中一辈辈前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些世代以往踏痕的涵义,读懂他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书辨源,以书考流,从书中领悟“中国”世间百态、体会“士人”百味人生。【注】

 

张雅婕(商英17201

2019617



【注】本文有个别语句的增删整理。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8919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