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廖四平:莫言长篇小说研究

作者:廖四平 文章来源:毕耕推荐 点击次数:1589 次   更新时间:2020-7-7 文章录入:珍珠鸟



内容简介

本书对莫言的11部(全部)长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包括总体研究和个案研究两部分:总体研究把莫言的11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从内容、美学特征、主题、艺术表现、传承、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研究;个案研究对每一部小说分别从其内容梗概、人物形象、主题、艺术表现、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既有研究者的个人心得,又有对小说文本以及学界专家真知灼见的引述……因此,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既是对莫言全部长篇小说的一次“集约型”、全方位的研究,又是对莫言长篇小说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又具有普适性——它语言通俗流畅,内容全面而又简明、扼要,既可供莫言的研究者用作研究的参考,又可供各类学生、文学爱好者、普通读者阅读。


                       

                                     廖四平



《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目录


上编  总体研究

第一章 内容: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全景式的反映

第二章 美学特征:审丑

第三章 主题:着力于揭露和批判

第四章 艺术表现:“标新立异”

第五章 传承:中外文学的影响

第六章 意义和价值

 

下编  个案研究

第一章 《红高粱家族》

第二章 《天堂蒜薹之歌》

第三章 《十三步》

第四章 《酒国》

第五章 《食草家族》

第六章 《丰乳肥臀》

第七章 《红树林》

第八章 《檀香刑》

第九章 《四十一炮》

第十章 《生死疲劳》

第十一章 《蛙》

 

作者简介

廖四平,男,文学博士、作家,曾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亲友琐忆》,长篇小说《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中国戏剧出版社)、《青春合伙人》(人民日报出版社),学术著作《中国现代诗论十四家》(中国文联出版社)、《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解析》(吉林大学出版社)、《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袁可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莫言长篇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序言

 

序一·殷国明

好多年前,四平就和我谈过研究莫言长篇小说的事,并一开始就提出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序,我当时感到有点为难,不过哼哼呀呀,搪塞过去,权当文学交流、相互鼓励之事,并没有放在心上;想不到廖四平教授锲而不舍,几年来一直深耕精研,时有信息往来交流,亦不断提醒写序的事。如今大作《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即将面世,我一方面为他感到高兴,同时也感受到了某种压力。

因为写序也得有资格,要不在这个领域有成果,有一定感悟和见地;要不与相关作者及其文学状态有着特别的交集和了解,等等,总不能信口开河,但我好像哪一项都不沾边,所以不能不感到踟蹰不安。

也许我得为自己找一点理由。

提起莫言,我和他有过短暂交集。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受周英雄教授邀请,去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系当访问学者,正巧莫言受到马悦然夫妇和翻译中心邀请,同在中文大学,不时有机会一起散步聊天。在那里,我还结识了郑敏教授、金观涛夫妇,还有翻译中心的朱先生等,他们都成了日后我心目中中国学者的楷模,给我力量,令我思进。只是我这个人一向懒惰散漫,疏于与同仁联络往来,也就渐渐断了联系。只有郑敏教授,偶尔我到北京,会和她通个电话,问候一下。她的文章和才情总是使我倾慕不已,听她谈论学术更是一种快意和享受。

非常有趣的是,一次在网络上读到杜家祁的文章,勾起了我很多生动的记忆: 

当时因为中文大学的翻译中心译了莫言的作品,于是请他来香港,也有些演讲什么的。当时一起来的还有现今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殷国明,他们两位一胖一瘦,很逗,两人好像很老友似的。殷国明常调侃莫言,“你拿了诺贝尔奖以后,奖金怎么花啊?”莫言人比较老实,常只是笑笑。

那时大家都年轻,直来直往,因此相处得还挺融洽。有一次吃饭时,某编辑强迫大家要提个问题问莫言,我记得我问的是:“性和道德有没有关系?”结果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得不亦乐乎,莫言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中国小说家,即所谓的先锋派,书里的性常常是没有爱情的。他说,他们长大过程一向缺乏和异性相处的机会,因此也不大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莫言样子像农民,但和他谈话后,发现他其实满聪明的。他的生活经历,和我们香港人自然相差甚远,我还记得他说,他在香港逛街,看到连婴儿车都那么精美,他突然愤怒起来(我心想:有什么好愤怒的呢?)。他问我有没有住过农村,我说没有,他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去农村住住。”(我心想:我才不要呢!)

我最记得的是,因为大家玩得挺热络了,他答应要包饺子请大伙吃,我们正期待着呢,突然听到他已离开香港的消息。他留下一张字条,说想到要替那么多人包饺子,觉得很头疼,就先回去了。

谢谢杜家祁。

当时我之所以问“奖金怎么花”,是因为觉得莫言在精神上有超级虔诚和自我的一面,也有对于物质生活相当迟钝和隔膜的一面,给人一种“与钱无关”的印象。这一点特别让我喜欢。没想到后来莫言果然得了诺贝尔奖,只是不知道那奖金后来是怎么花的。也许香港的对话他早就忘了,但我是俗人一个,所以一直还关心着那笔奖金的去处。

当然,或许也算是一个理由,廖四平教授曾经受教于故友王富仁先生,王富仁先生生前和我说过,要多关心一下他的学生。当然,我对此也是用好呀好呀、姑且听之来对付的,心想我有何能耐关心老兄的高足,而现在斯人已去,有些话的分量一下子变重了。

尽管如此,我知道我的序无关紧要,既不能为莫言研究增添什么,也不会为廖四平大作《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增色。其实,文精必亮,廖四平文学研究的价值自有公论,也早已引起学界关注,而特别使我感到独树一帜的是,廖四平教授不仅是一位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专家,还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作家,出版(发表)过多种小说、散文,其中反映大学状态的《招生办主任》、《教授变形记》和《大学校长》等长篇小说,被有关专家誉为“反思教育三部曲”;最近四平又推出《青春合伙人》,立即有研究者撰文评论,并指出:“廖先生以近乎‘残忍’的方式对当下大学种种丑陋现象的无情揭露实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毕竟讳疾忌医不是治病疗伤的良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大胆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是健康成长发展的正确道路。”此言极是。而这里所说的“残忍的方式”,也许能使人联想到莫言的小说,后者“残忍”的笔触,不仅剖开了所有的文化假象,曝露了人性及人之生存状态的困境,而且表达了对于土地、人生和艺术深入骨髓、无与伦比的期盼和眷恋,不能不令人感怀和动容。

廖四平是故友王富仁教授的学生,由此,我还想到王富仁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中国反封建思想****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从某种程度来说,鲁迅也是“残忍”的,但是唯独通过这种“残忍”,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种“残忍”,才能理解现代中国,理解鲁迅之成为“一面镜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中国是博大的,作为镜像的文学创作也是多棱镜、多面镜,因此鲁迅是一面镜子,莫言和廖四平的创作同样具有“镜子”的意义,而所不同的是,莫言所描述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状态,是经济基础。

 

序二·邓九刚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一流的作家大都有大学教授的头衔或在大学里任过教的经历,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朱自清、老舍、曹禺……他们不仅创作文学作品,并留下了一些文学经典,而且著书立说,并留下了一些学术著作甚至是学术经典,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茅盾的《小说研究ABC》、《神话的研究》、《希腊文学ABC》,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谈》,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这个“传统”虽然后来似乎并没有太好的“赓续”,但也并非“薪火失传”,如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格非先生就是清华大学教授……都是这一“传统”的“薪火传人”。不过,就我而言,对这个“传统”“薪火相传”最为直接的“感性认识”则得之于廖四平——

我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期间,曾有一段时间与廖四平朝夕相处;自那时起至今算来已经有近三十年了;之后,我们虽然见面的机会不多,但联系并不少,我对他的“耳闻目睹”也不少,如他的有关“诗论”研究的著作、有关“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等研究的著作、反思教育的“大学”系列小说等,我都“耳闻目睹”过;而现在,他的《莫言长篇小说研究》还没有面世,我便“耳闻目睹”了,且深感该著对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的颇为全面、深刻、独到、精辟,是一部有关莫言长篇小说研究乃至莫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势必会对莫言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莫言既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又是我在读研究生时的同班同学,而且正是在我与莫言同学期间,我与四平相逢、结交的,因此,四平的这部研究莫言长篇小说的专著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不过,对于莫言和四平及其著作,我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又不便多言——因为“多言”便有“为自家兄弟站台”之嫌,所以,我最能做的就是企盼《莫言长篇小说研究》早日面世,也预祝《莫言长篇小说研究》发行火爆!

 

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廖四平教授授权本公众号发布专著书讯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2934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