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张友文:母亲的智慧与勇敢
作者:张友文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次数:878 次 更新时间:2024/5/12 文章录入:永伏
母亲于2021年7月5日21时告别人世间,可是我的日常书写中总少不了母亲与父亲的影子,毕竟父母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前几天江城一场大暴雨,下意识想起父亲,我在想父亲是如何熬过夏天的(待父亲节来临时推出)。因为手头有点事,母亲节似乎就来得比较匆忙,关于母亲节的回忆就显得不够细节。
母亲生前写了十几本日记,这是我鼓励母亲写作的成果,也是母亲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于母亲的钱财,我分文未取。窃以为,只要传承了母亲的智慧与精神,断不至于饿死。如今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细读母亲的日记,并写些祭奠母亲的文字,也算与时俱进,与主流话语保持高度一致了。
父母亲的字都比我写得好,父亲只上了几年私塾,都比我写得好。母亲的字更好。母亲爷爷堪称书法家,当下湖北松滋南海永福七组有些家中的架子屋里还有母亲爷爷的墨宝。
母亲多次说,在她小时候一有空,母亲的爷爷就催她或提醒她练习书法或者打算盘。由于母亲的算盘打得好,村中有些账目,母亲一眼就能发现,因此有些村干部就不敢小瞧母亲。
母亲多次对我说家中阳台当门口不能挂裤子(含内裤),内衣要翻过来,以免落灰在上面……
每次母亲调拌的松滋糯米面又匀又甜。如今的我不管如何努力或练习,都没有母亲调拌的松滋糯米好吃。松滋糯米面的标配是土猪油加黑糖,如今的江城没有土猪油,就用色拉油替代,黑糖就用十堰茅箭区廖家村的蜂蜜代替……这么做,无非是追忆儿时母亲的味道。
母亲初中毕业后就吃上了“官饭”(商品粮)。小时候听母亲说,以为老人家在吹牛。从母亲日记与乡亲口中获知,母亲初中毕业后就在小南海白溪桥邮电所工作。那时通过读书能吃上商品粮的,不亚于现在考上“北清”。母亲总说“读书不如我,造化不如她(他)”。母亲的话外之意是说自己命不好。在我看来,母亲的一生还算不错的。虽然早年父母都不在身边,吃了许多苦,遭受了许多冷眼……晚景还算可以的。母亲用智慧和勤劳傲然挺立于世,活得很像人,且活得很自豪。
母亲除了智慧,还很勇敢。因为我们家是“地主”,游村是常事。游村时,“地主”的亲人的胸前还挂牌子,头上还戴“高帽子”。那个时候,母亲总是雄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在前面(于是我总是鼓励学生上课时勇敢地坐前排)。母亲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家只是成份不好,又没有做什么坏事,有什么丑呢?我们家划为地主,又不是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是省吃俭用得来的。母亲的爷爷节俭或吝啬到何种程度呢?家中的豆渣长毛了还在吃。在外面读书的外公信息灵通,知晓要“变天”了,立马写信劝母亲的爷爷把家中的田地卖掉。如果母亲的爷爷识时务的话,他就像会余华长篇小说《活着》里的福贵了。
母亲的爷爷读信后大骂。为此,母亲的日记还有一些细节,母亲说爷爷是举着信跳着脚从前屋骂到后屋,骂外公读书读到牛屁眼去了;把田卖了,还有钱读书?……现在看来,这就是认知问题。外公与外公的父亲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上,母亲的爷爷大脑中的观念一时转变不了。譬如“为人民服务”这一观念肯定是正确的,可是……
外公活了88岁,外婆活了97岁,可是母亲没有活过80岁。基因固然重要,但是认知更重要。为了省事,母亲在身体不适时就找住家附近的医生看,结果庸医误人,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无力回天。
我预测智慧的母亲可以活过百岁的,结果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人生是一场不断告别的过程,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父母走后,我却越发勇敢了,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