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帆: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上的讲话
谭帆: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上的讲话
我有两段关于大学语文的文字,一段是给陶然教授的,他们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年会,他希望我致辞,我就写了一段文字给他。那么还有一段呢,是给杨建波老师出版的《岁月留痕》专辑文集写的小序,我就把这两段组合起来了,可能稍微有点长。
我题目叫《大学需要语文》,文中我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学需要语文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大学需要语文,一方面是受传统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学语文是中国大学的必修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曾经产生过非常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需要,语文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必修课程,学生修读时间不短、受影响也不小,但长期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明显,以考试为目的、以成绩为标杆,深深影响了本应侧重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所以大学开设语文,甚至开设语文相关的英语课,就是为了让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回归本然特性,出于这种相对的无功利性,大学语文对国民素质培养、母语水准提升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大学需要怎么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个方向值得注意和避免。第一个是尽量避免延续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应试负担,能真正实现其内涵要求;第二个是避免受大学教育中长期形成的同类教育、中文教育的不当影响,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应是精致的经典阅读,这正是当下学生最缺乏的。如果能从一篇经典的教学,带动一部经典的阅读,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要做好两个衔接。第一个是和现在大学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衔接,这是大潮流,大学语文要适应这个潮流;第二个是做好与中学语文的衔接,要研究中学语文的格局、特色,有意识地拉开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距离和差异。
第三个问题:大学需要语文,我们该怎么办?作为教师,我提几个小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学术素养,不说“学术”是因为一提学术,大家容易想到课题、论文、出版,这些其实和大学语文关联不大,大学语文有特殊性,不能用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来定义,它超越了部分学科范畴,所以教师的学术素养更重要。一个好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学术素质中,首先要做“读书的种子”,有相应专业背景,热爱教育与学生,这是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
第二个建议是教师要不时调整心态,找回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初心,明确教学的理由。这个理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二是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三是培养学生的热情,凭借这三点可以抵御内外各种冲击。
第三个建议是坚持大学语文的初衷,理直气壮地以教师为本位。我以前说过,大学语文对教师最重要的两个空间是课堂和书房,课堂是教书的地方,书房是读书的地方,这两个空间一个都不能放弃,必须重视。
此外,教师还要审视当前的高校。高校曾经是“象牙塔”,现在这个“象牙塔”可以说已经轰然倒塌,但我们仍要坚持,我建议建立“心灵的象牙塔”,核心是8个字:享受语文,享受教学,这是很多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说到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杨建波老师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位。非常感谢他,因为我比较喜欢听她分享,所以希望她能多讲一些。大约两个月前,杨建波老师寄来了她的文集《岁月留痕》,希望我写序,我给序的标题是“师者杨建波”。不要小看“师者”这个称谓,我对“师者”的理解有三方面。
第一,作为师者,对教学的投入要近乎痴迷,要有对教学完美境界的期待和追求,且基本达到要求,杨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榜样。很多老师可能没听过她的课,但都听过她会议发言,她发言时非常投入、用心,上台前或许还在小声准备,一上台就浑身是劲,气场很强。
第二,作为师者,要做“读书的种子”,有著书立说的志向,而这一切的本意是提升教育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规律,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高校里常说“科研反哺教学”,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非绝对,因为不以教学为导向的科研,很难直接作用于教学,尤其是本科基础教育,而当下大部分科研活动以科研本身为导向。杨老师的科研工作布局就很合适,贴合教学需求。
第三,作为师者,要对教学相关工作有良好的担当精神和实践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干”且愿意干。杨建波老师长期担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还是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相关负责人。此外,她还创意组建了五省大学语文联盟,召开了五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出版了4期《大学语文论坛》。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和显著的工作成效,都由她主导完成,没有奉献和担当精神是难以想象的,而杨老师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最后,我祝愿各位老师都能享受语文,享受教学。谢谢大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