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心真意育桃李 五十韶华铸师魂
本网武汉10月30日电 躬耕杏坛五十载,润物无声誉四方。在华中师范大学这座充满爱的桂子山上,有一位被学生亲切称为“老师妈妈”的教师——吴满珍教授,她用半个世纪的讲坛岁月,书写了一段教书育人的传奇佳话。她的故事,是课堂中的严谨认真与一丝不苟、是对学生的真诚期待与个性关注、是藏在质朴文字中的满满关爱、是退休后仍情深教育事业的师德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吴满珍老师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留校时不到20岁,她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备有一桶水,从此她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制订了学习、工作、生活计划,不放过任何学习实践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老师不仅站稳了华中师范大学的讲坛,而且远赴贵州黔东南民族师专支教。她的课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成了学子们慕名热选的课程,其风格以激情教学著称、深受学生欢迎。 吴老师不仅教学出色,而且勤于笔耕。主编《大学语文》教材6部,撰写教辅书、辞书、《国学三宝一百讲》等丛书39部。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连续16次印刷达10多万册;《大学语文与实用写作》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三次修订出版发行;先后在人民日报、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吴满珍老师深知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无论给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上课,她必讲的一课是:“学知识首先学做人,这是立身之本;机会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成功之本;开心快乐过每一天,这是健康之本!”很多同学将这三句话记在笔记本上,作为人生格言,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传给自己的子女和学生,关心激励下一代健康成长。
纵览吴老师的从教生涯,是一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历程。2015年退休后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桂岳计划主讲教授重返讲台,为全校学生开设通核课《文学名篇解读》。教学中她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好多学生提到吴老师讲授韩愈《祭十二郎文》时的情景,认为这是大学四年中听过的最难忘、最感人、影响终身的一堂课。有个学生写道:“从未见过一位老师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从未见过老师会在课堂上潸然泪下。”下课后,有的同学拿起电话拨通父母的手机满怀深情地问候;有的在电台为曾经的不懂事向亲人点歌道歉;有的写信感谢吴老师触及灵魂深处的教育,认为老师是星星之光,可跨越时空帮助学生在人生路上明确方向。吴老师像这样通过审美途径关爱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格培育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读书时的学习指导解惑,到工作中的挫折开导鼓励,甚至买房找对象等,她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
语文学科专业的江玲燕是吴老师的研究生,在武汉找工作期间没有合适的地方住,导师热情邀请她住家中达八个月之久,没有接受她一分钱的生活费。体育学院师范生宋红琴毕业时,在广州找到工作,按有关规定需要交一笔费用,因为她父亲住院,当时她妈妈拿出一部分钱对女儿说:家中只能帮你这么多了,其余自己想办法。吴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毫不犹豫拿出2万元钱帮红琴同学解了忧,圆了梦。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只要有学生结婚时邀请吴老师,她都会和先生一同前往参加,已先后奔赴十几个省市为16位学生当证婚人,分享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五十年来,吴满珍老师潜心教学,大多上公共课《大学语文》,所教学生数以千计,学生交的课程总结和书信高达十万份之多,她将与学生之间的情谊珍藏记录,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师生情缘录》一书就是选取其中的65.3万字编撰而成,记录了她如何教书育人的故事达三百多个。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曾为此书作序并高度赞扬:“吴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特别关照,而是对一群学生的普遍关怀,不是一时的特殊照顾,而是一种常情相伴的日常行为。没有一种真诚,没有一种高尚的情操,没有一种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感,是很难数十年如一日把关爱送给每一位学生的”。曾经在一次《大学语文》课结束时,英语系的王一凡、裴腾越代表全课堂同学感谢吴老师,送上一个特殊的礼品盒,里面是每位同学精心制作的一封信,在小纸条上,有的用手指盖了印章,有的画了爱心,有的写了祝福语,这个新颖别致的礼盒装的是121位同学的情和121颗感恩的心!
吴老师经常带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有一年正值中秋节,吴老师买了月饼,熬好鸡汤,煮熟板栗,和丈夫、女儿一起亲自送到实习点,令实习小组9位同学感动不已。实习小组长汪新华在日记中写道:“自从母亲去世后,久违的母爱又回来了。吴老师奉送给我们喝的不是一般的汤,而是心灵营养鸡汤!”“吴老师如亮丽的标杆”,“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必绕你三匝,纵情歌唱”。毕业后,汪新华也在教育战线教书育人,创办了几所学校,为清华、北大输送了140多名优秀学生,成绩斐然。
吴老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近百名出国深造,至今仍保持着密切联系。每一封书信,都承载着她对学生的关心与期望,都蕴含着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退休后,吴满珍教授为了下一代不顾年高,毅然接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返聘,成为师范1406班班主任,并命名为“满珍班”。吴老师接手满珍班班主任后,整天和学生在一起:在班歌大赛中师生共同演绎《光阴的故事》;《孝心不能等待》的讲座让学生懂得感恩;到水果湖二中学习交流是师范生的职业体验,也是一次特殊的团日活动。端午节,吴老师会把粽子、盐蛋、酸奶送到每一位学生手中;中秋节不仅享受到“仁”心爱意的月饼,还可体验教师节和中秋节的聚会快乐。对此《武汉晨报》曾用整版篇幅报道——《退休教师带出最暖师范班》,反响强烈,很多网站予以转载。
满珍班在爱的灌溉下成长得郁郁葱葱。该班连续三年评为校“优秀团支部”,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的荣誉称号。在毕业班会上,带着同学们满满的情谊,一尊特殊的水晶奖杯由班长送给吴老师,上面写着:“华中师范大学最暖老师妈妈——中文1406满珍班”。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光阴的故事从不停歇。如今,满珍班学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骨干教师。班长柯凡凡在中学任教,她学着吴老师那样当班主任,多沟通、聆听,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吴运思、马琳月感念于满珍妈妈对他们的全面关爱,也用爱去教育激励学生,表示一定高举吴老师爱的接力棒,让爱的薪火代代相传。
诲人不倦意 静待花开时 银龄远支教,花开南北疆。2022年春季,67岁的吴满珍老师响应教育部“银龄计划”,到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承担写作课的教学任务。一个学期的支教结束后,她并没有停下送教入疆的脚步,又奔赴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为学生讲授《中国优秀影视作品欣赏》,将爱的种子洒遍南北疆,成为银龄教师一道靓丽风景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学生多子旋,大一时对未来职业选择和前景规划充满迷茫。当他上了吴老师的课后,主动请老师帮他确定目标和方向。在吴老师的影响下,他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决心毕业后回到他的家乡新疆,传承师魂,为学生送去知识与爱的关怀。
吴老师的教育情怀和爱生如子的事迹,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喀什大学等7所院校领导和学生的好评,荣获校级教学育人奖、教学优秀奖、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奖、全国大学语文优秀课件奖等几十个获奖证书。在吴老师60周岁生日告别讲台的时候,毕业和未毕业的近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老师妈妈举行庆祝宴会。最让吴老师快乐的是每逢教师节来自世界各地充满炽热情感的一条条短信、一个个表情包和一束束鲜花,往往令她陶醉,享受在爱的幸福海洋中。
文学院2022级学科教学研究生陈灿曾采访吴满珍老师:“在华师近半个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吴老师回答:“我觉得无论是我所感受到的,还是自己传授给别人的,用一个中心词来形容,那就是‘爱’!我从进校学习开始,就得到老师们极大的关爱,我一直被爱包围,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所以我要把爱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满珍老师五十年如一日,始终满怀激情,用语言播撒爱的种子,用心血滋润爱的新苗,用行动诠释爱的内涵。她为青少年照亮一条健康成长之路,充分彰显了“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和责任担当。满珍妈妈的教诲和精神,如同桂子山上的桂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定会激励一代代学子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彩,谱写教书育人最美华章!(多子旋 付 杨 方政军)
原载责编:万星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