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校园风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湖工大瞿倩:《大学人文语文》的研读与感悟

作者: 瞿倩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649 次   更新时间:2017-2-18 文章录入:珍珠鸟


《大学人文语文》的研读与感悟

外语学院15英语3班 瞿倩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又有机会上大学语文课程,令人欣慰。语文课本叫《大学人文语文》,是一本厚厚的书,与以前我所接触的满眼七彩颜色和绚丽图画的教材不同,只有白纸黑字的鲜明和饱含知识的语句,少了一分活泼,多了一份严肃,我想那应该是对于知识对于文字的一种由衷地敬重。让人惊喜的是我发现教材的主编竟然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这更让我对于这门课充满了期待,我想,能编出这样一本厚书的人,怎么也该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老师没有让我失望,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母语怀着一腔赤子之心,从头至尾对语文课程的执着让我们感到震撼。他总是满怀期待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是所有其他语言学习的天花板,母语说得好的人,外语学习自然也不会太差。”他的热情自然而然的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同学们都身体力行,用心去感受着母语以及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大学语文为什么要刻意强调“人文”呢?以前我们不太理解,通过老师讲解和研读教材(序言和前言有很好的阐述),我们有了答案。大学语文是以汉语言为主体的高等母语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语文教学无疑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而让语文有如此的能量,便是它具有强大的人文性,人文性使其成为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是要提升人性,要有高度责任感。人文文化至少关系到七个方面: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思维的智慧、事业的成败。人文文化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学习中,我们的劳动中,甚至我们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它是一切思想发展的基础,也是最终发展的结果,无法理解人文,就无法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该课要刻意强调“人文”的原因吧。

我们每周只被安排一节语文课,这个安排是极不合理却又无可奈何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就算想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我们看得出,老师总是急切的想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经常提前讲课,有时甚至拖堂,所以老师总是想尽办法启发甚至督迫同学们课后研读,他多次说:“我想知道的太多了,我不知道的太多了,想告诉你们的太多了,但可利用的时间太少了,所以自主研习太重要了!”自主学习一个很好的策略,即使是随意翻翻书,也会从中获益不少。

课本编排成五个部分:中国上古人文语文、中国中古人文语文、中国近古人文语文、中国现代人文语文以及外国人文语文,每一部分都有名家名著或者重要文学文化现象专题讲解和优秀作品,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还有专门为练习而设计的各类拓展资料和探索思考题。读懂这部语文,就像是在读一本复杂的历史,最后得到的东西往往令人难以忘怀。

我们无从得知人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文明的,就连科学家也无法准确得出结论,而我们对于远古那些神秘的猜想,大部分是通过神话传说推定的。原始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所怀有的敬畏感,是当今人类所严重缺失的,那些朴素近乎可笑的想法和文字,却是他们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创造文明并代代延续,对于他们,值得所有人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中华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风骚传统的魅力让我们费尽心力去探索和思考,却甘之如饴。各类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也各有其道理,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等。我最信奉的却还是劳动说,或许是因为身为华夏子孙的我骨子里还流着属于劳动人民的热血吧,大家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所以才渐渐有了复杂的声音,需要各种记号记录生产,所以有了图画和文字,继而有了文学。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人会去在乎形式美,所以人们为了生存而劳动然后留下来的各类“文学”,皆是艺术。

接下来说说我国古代一些杰出人士写的流传至今的文章。在老师的启发下,我又认真研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斯为什么仅凭一千来字便成功劝阻了刚愎自用的秦王?在自己也是一名“客”的尴尬局面下,他为什么敢于上书进谏?原来是他深知秦王统一天下的宏愿,始终抓住秦王这一心理阐论,句句鞭辟入里,先说秦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再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立意高远,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充分说明了“客”的重要性。

语言的魅力与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利用得当,没有人能预知它将能改变什么。我始终相信,语言与文字永远是表达、沟通和传递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是中国还是别的国家,宝贵的财富都离不了文字的诠释。学好母语,对语言心怀敬畏,始终是我们要铭记于心的警示。

对于这样一本高质量、有特色的精品教材,我深深感激。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编者们的良苦用心,他们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于语言、对于文学、对于艺术的敬重。这样的精神,难道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吗?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   网站访问量:6143577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