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学术揽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揽胜

龚文静:公安文学研究的崭新视角

作者:龚文静 文章来源:剑兰文萃 点击次数:223 次   更新时间:2025/4/13 文章录入:珍珠鸟



几十年来,已经有多部关于公安文学研究的著作问世,而近日由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张友文博士著的《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从当前总体情况看,公安文学研究与公安文学创作的活跃相比,显著薄弱。正当其时,张友文推出了这本专著。




张友文在本书中,以公安小说为主视角,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致力于研究公安文学研究中的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中国公安文学的基本概念,从公安文学发展历史、特质、功能、特征、文体等方面对中国公安文学作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了中国特色、东方治理、人民公安等这些新时期中国公安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具有时代性和中国性;二是中国公安文学如何承接创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三是中国公安文学的批评标准的构;四是公安文学与大众文艺区别与互动五是公安文学的美学问题。在这本专著中,张友文提出了公安文学的母题、重复等等问题,强调了公安文学的通俗文学的特征;在与侦探小说比较分析中,分析了两种文体之间的相关性和相异性。这本著作重点研究了新时期公安小说,对公安文学的发展概况、功能特质、价值立场、独有特征、为民意识、法治思维、叙事艺术以及与侦探小说的关系等多个问题展开全面考察和论述。

公安文学,主要是以公安系统的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心理情感和命运遭际等作为书写对象,且以文学的笔法凸显这一特殊群体职业特征的艺术样式。张友文从事公安文学研究20多年,特别是近十余年,一边教学一边潜心研究。他阅读了大量的公安文学作品和有关理论著作,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展开系统考察,始终和一线公安机关和公安作家保持紧密联系,全程跟进武和平、张策、王仲刚等公安领军作家和前锐公安文学作品,旨在时刻捕捉公安文学的新动向,新成果,开展客观细致的解读,关注中国当代公安文学的蓬勃发展,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准确把握作品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当代公安文学的特征,并对其价值进行较为客观的评判,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公安小说的最全面、深入的研究著作,也是中国公安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张友文聚焦公安文学近30年,将公安文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为了夯实自己的文学理论基础,他先后十一年次报考文学博士,最终成为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在汤哲声教授指导下,笔耕不辍,辛勤耕耘,先后出版了《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回望公安文学》,而这部专著,是他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公安文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贯穿着法治思维这一根红线,其纪实性则更接地气,既是是一部全方位的公安文学创作史,也是一部公安法制建设进程史,对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附录:

 

汤哲声

 

张友文的专著《公安文学概论》出版了,为之高兴!这是他在《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回望公安文学》之后的第5部专著,是他在公安文学研究的学术之路上砥砺前行的最新成果。

中国的公安文学有着鲜明的时代意识。公安文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实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的中国的公安工作,见证了中国的法制(治)发生发展的进程,记录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时代风云的变化,可以这么说,中国公安文学随着社会变革而起伏,与时代共行进,与风云共呼吸。中国公安文学有着强烈的人民性。它关注社会问题、民情民舆,又描述着百姓的生老病死、柴米油盐,“人民警察为人民”在公安文学中表现的是人民的立场和人情关怀。中国公安文学具有特有的“警察性”。警察是一种责任,他是国家法律的守护者;警察是一种职业,他是社会法治的执行者;警察也是普通的人,他是普通大众中的一个人。公安文学描述了人民警察的喜怒哀乐,刻画了众多的生动可感的警察形象。中国公安文学有着生动的文学性。无论是刑侦类公安文学,还是生活类公安文学,公安文学均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曲折生动的情节,这是作家们的才华,也是公安文学的文类特征。中国公安文学有着丰富的影视题材。社会问题的思考、热点事件的追踪、人性人情的剖析、曲折情节的推进,公安文学与影视剧的美学追求有着高度的重合,成为了中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且延绵不息。中国公安文学有着中国传统公案文学、现代侦探小说的美学文脉,却是有着新中国特征的独立的文类。70多年来,中国公安文学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有着众多的优秀作家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一文学领域还没有进入诸多学者的视野,对公安文学的研究还很薄弱。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失缺。

张友文一直致力于中国公安文学的研究。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多部中国公安文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上,还体现在他的大量的中国公安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据我所知,张友文一直有着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他的有关中国公安文学的读书笔记大概有数百万字,还有一千多万字的日常生活书写。说张友文是中国读中国公安文学最多的人,应该不算为过。

张友文读博之后,我看了一些他写的课程小论文,曾对他说要立马转变身份,即从宣传干部向学者身份转化、加强学术思维训练。既然是公安文学研究,既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也要有深刻的学术思考。这部著作达到了这样的学术境界,其成就在三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一是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并以此构建著作批评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二是具有鲜明的公安意识。从时代发展中论述了公安文学的“为民意识”“警察精神”和“法治思维”;三是具有准确的文类思考。“寻找”母题和“命运”母题分析把握住了公安文学文类的特点。文学批评需要普适性,更需要对应性。不同的文类有不同的美学呈现,对应性批评决定了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张友文的这部著作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这部著作是真正的“公安文学”的批评。如果要建立“公安学”的话,这样的批评思路是一种范式。

张友文身上有一种精神很值得推崇,那就是坚韧。他考博前,我并不认识他。面试时他将自己考了十多次博士的准考证放置在我的面前时,我被他感动了。他是我录取的年龄最大的博士,也是我这里为数不多的一次考试一次录取的考生。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研究公安文学的初心不改,并不时地向我谈及他公安文学研究的成绩和进展情况:譬如在哪家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公安文学的论文;受邀赴某地讲授“公安文学”;读到哪一篇好的公安文学作品等等。这样坚韧的精神已化成为了他的一种性格。他的很多师兄弟都劝他不要这么累,但他初心不改、坚定不移。

坚定地走在中国公安文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行。这部著作出版之后,张友文一定会有新的著作面世。我们都很期待。

        

                                         2024年10月 于姑苏古运河边。

 


《公安文学概论》后记

张友文

 

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写作与打磨,此书终于问世了,有些高兴,更多的是忧虑。高兴的是又尝试着吃了一次螃蟹。第一次吃螃蟹指的是撰写并出版拙著《点击公安文学》。此书于2009年6月由珠海出版社出版之后被多家媒体和多名文友誉之为国内第一云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忧虑的是还存在许多不足。

自从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以来,本人就坚持研究“公安文学”,相继出版《点击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等专著四部,并受邀至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及公安实战部门讲授“公安文学”60场次;读博时师从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攻读的是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专业方向,走的依然是“公安文学”的路子。

正因为有“公安文学”相伴,已知的人生才没有丝毫的孤单和空虚寂寞之感。在武汉疫情吃紧之时,国内外朋友电话或微信我打听武汉疫情情况,我说没事,在家中不出去就没事。内心的淡定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当然也有“公安文学”的功劳。因为公安文学富含警察意识,还有血性、担当,甚至还有信仰!笔者毕生致力于研究“公安文学”算不算是信仰呢?

2011年国庆节前夕,被调至学院图书馆,从此“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四、五年间翻阅了多少尘封的期刊,记不清了。单知道故纸堆中有珍贵的史料,单记得将一排书架中的书挪至另一排需要体力。做此活时弄脏手不可避免,但心灵却是干净的。这些年遭遇了不少冷言风语,譬如说我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展开一点来说就是先被借调至省直机关帮助工作近四个年头,并参与了湖北警官学院唯一的一级英模张卫华先进事迹采写与宣传。回到学院后先是在宣传处为广大师生鼓与呼,后来到图书馆看门也看书,但我仍然能从“公安文学”中寻找亮光与暖意。在图书馆那间没有空调、阳光和电脑的仓库里与公安文学作品为伴,便不显得怎么寂寞和失意,内心反倒充盈无比。

笔者致力于公安文学研究近30年。一路走来,辛劳多于思考,前者是指细读公安题材文本所花心力比较多,后者却做得很不够。原来笔者并不是一个勤劳的知识人(尽管习惯于早起),真正的勤快应该是指勤于思考。这么说来,我就只是一个劳苦心的命。但是,从事此活路还是有所得的,譬如谈起写人民警察的文本,我不会输多少,毕竟聚焦公安文学久矣。为此,在(学习通)“超星”平台上还建了一门“公安文学”网络课程(浏览量已突破66万),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和共性元素,才斗胆地建立公安文学话语体系——撰写《公安文学概论》。

在这个做梦都在奔忙的年代,人心浮躁,本人从事公安文学研究也算还“有个着落”,正如费孝通所言:“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一生要做什么事情,他自己要知道、要明白。现在的人,很多不知道他的一生要干什么。没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没有志向了……没有‘志’了,文化就没有底了,没有根本了。”

国家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GDP——丰富的物质生活保障,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不断提升的文明。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仅仅指物质层面,还指精神领域。

笔者坚信“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惟愿《公安文学概论》“有用”,才不枉费笔者多年的心血。笔者所忧虑的是她还不成熟、不完善,毕竟一些好作品没有进入笔者视野,其中关乎公安文学理论话语不一定得到学者们的认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论学院派学者认可与否,本人将在未知的人生中一如既往地从事公安文学话语体系方面的研究,力争使之更加完善。此项活路于世有补抑或无补,有损还是无损,自有后人评说。

撰写此书,于我而言,也是意想不到的生活和收获。在此,感谢生活、感谢上苍、感谢湖北警官学院、感谢父母、感谢博士生导师汤哲声教授、感谢湖北警官学院原院长刘茂林教授、感谢妻儿的支持与理解等。(注:群众出版社与作者张友文协商,将《公安文学概论》更名为《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此书由苏州大学特聘教授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汤哲声教授作序,于2025年3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7143952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