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小荷秀尖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小荷秀尖

人性在沟通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龙晓霞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72 次   更新时间:2025/9/17 文章录入:珍珠鸟



在前不久的写作课堂中,周金声老师借用微软公司招聘人才时出的一个题目:“售货员小王错将2万元的笔记本以1万元卖给了一位客户李经理,小王的张经理为了帮助小王决定给客户写一份沟通函,以求解决这个问题。请以这位张经理的身份写这封信函。”老师首先安排了一次各抒己见的口头写作。这个结合职场生活的题目很快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几位同学口头做了应聘式回答,老师以考官的身份进行了简要点评,启发同学们深入思考后完成这篇书面沟通函。第二周的课上要求同学们互换作业,要求同学以李经理与张经理的身份沟通,审视所写沟通函的效果如何。大多数同学所写都是认错-提出优惠-要求补款或者退回电脑的模式,老师启发说是不是可以从启发同情心角度书写?结果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几位同学还引经据典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并没有简单确认唯一的定义,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乘势引导,要求大家再写一篇关于人性之我见的论文。关于人性的思考成了我们达成“沟通写作”的一个有趣味而值得深思的话题。我认为要写好沟通文书,首先需要探讨清楚“人性”在沟通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人性与沟通式写作的底层关联

“人性”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古今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人性。柏拉图以“灵魂三功能说”阐述人性——灵魂包括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指出人性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分别遵循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和心理;马斯洛从需求层次理论出发,认为人性具有追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本质特征,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中国古代学者中,人们常探讨的人性则是善与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后天的修养在于扩充这些善端;荀子秉持“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也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义规范来改造人性,使人向善。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定义人性?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写作的本质与沟通写作的目标

从甲骨文的刻写符号到社交媒体的短视频文本,写作始终是人类建构精神世界、维系社会连接的核心载体。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沟通写作——这种以信息传递、情感共鸣、价值共识为目标的写作形态时,会发现其所有策略与技巧的底层,都深深植根于对人性的理解与回应。人性的复杂维度,既构成了沟通写作的起点,也决定了其终极指向。当我们看到一篇文章,会根据其中的文字内容而感到动容,这说明其文字表达的情感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中,有同学“沟通函”的内容发出“是否存在道德绑架的嫌疑?”的疑问。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到,为什么我们会有被道德绑架的感受?其答案不言而喻——因为我们有道德。那么,从这一方面来看,写作者在写文章时,就是考虑到了人性之善的一面,或者说考虑到了人们的“共情”能力。沟通在这时就发挥了作用,我们看到作者的文章,我们理解并且认同他,说明他与我们的沟通就成功了。

(二)人性对沟通式写作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可能会思考,作者到底是如何与我们沟通的呢?我们作为读者,又是如何接收一篇文章给我们传达的情感呢?贾谊《过秦论》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感性铺陈开篇,却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性论断收束,在文气的跌宕中完成对秦亡教训的深刻阐释。这种张力在现代写作中演变为“数据支撑+故事赋能”的复合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有真情实感的事例又有戳人心扉的话语。本来人就会因动人的故事动容,再加上作者根据人性特点而传达出的情感,就让人更为之感动。

二、人性的善恶之辨与写作中的利益平衡

    (一)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

一个新的问题——如若读者是个没有道德的人,那么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章是否能够被接受?讨论到这里,我们就要讲到人性的善恶之别。什么样的行为为善、什么样的行为为恶,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总是以公、私来说明。但事实只能如此吗?我们知道当代社会中,人性并不只是简单的一方面,也不是我们所说的简单公私之分,说到底,就是“利己与利他”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人不能做到完全的“大公无私”,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一直“利他”。那么,“利己”就是没有道德吗?这个说法当然不对,利己是我们的本能,但损人却不是,我们在利己的同时却不损人,这又怎么能说是没有道德。也就是说,利己与利他是可以实现共存的。

(二)沟通式写作的人性考量

在写文章时,若表达出利人的意味,大多数读者应该都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利己”本无错,这是尊重人性最基本的利益,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利他”是人性一种自发的行为,因为人本有同理心、同情心。从这一方面来看,沟通式写作就要考虑到人性的本质,要利己与利他并存。说到底,我们在接受文章的情感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否“感同身受”,如果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会更快、更容易地接收作者的情感。我们常说,写到“心坎儿”上了,其实就是于我们而言有益处或者是代表我们利益的发声使我们想支持这种言论。这时候,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被读者接收理解并且认同了,那么,沟通就起到了作用。

三、沟通写作的误区与理想境界

(一)写作的常见误区:刻意迎合与单向灌输

    当我们意识到需要沟通式写作时,我们是否会为了刻意的迎合某种观点或者情感而写作呢?沟通本意是要我们在写作时考虑到读者接受的层面,但是过于注重读者的看法也许会使我们的文章不伦不类。举个例子,当我们希望读者认同文章的“善”的方面,就会不停罗列出善意的故事、充满温暖阳光的事件,但是却忽视了其中带有另一方面的“恶”的影响。我们只希望读者看到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却把其他方面的全都掩盖起来,这显然不是“沟通”了,这是一味的灌输。“沟通”应该是打破壁垒的交流,而不应该成为灌输知识的管道。

(二)沟通写作的最高境界:人性深层共鸣

沟通式写作的最高境界,在于超越技巧层面的操作,抵达人性的深层共鸣。司马迁写《项羽本纪》,既写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写其“沐猴而冠”的人性弱点,这种对人性的完整书写,使历史人物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标本。现代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将个人的生存困境升华为对“生而为何”的哲学追问,让病痛叙事获得了照亮人类精神暗夜的力量。这种写作,本质上是通过对人性真相的坦诚呈现,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其实,这样的写作应该是大多数读者所爱的,因为其中没有单一的“善恶”之别,也没有简单的“公私”之辨。人性本来复杂多变,我们无法给它下一个具体的、清楚的定义。我们总是喜欢模棱两可的答案,因为留有余地才能尽可能地、更多地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在沟通式写作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情感对话。我们传递的情感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而是要让这种情感变成模糊的——不同读者会有不同感受,所接收和理解到的内容都不相同。

四、数字时代的写作困境与人性根基

人性的复杂让沟通写作成为永无止境的“精准博弈”,但也正因这种复杂性,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可能。从本质上看,高效的沟通写作是“借人性的棱镜,让信息折射出对方心中的光”——既承认差异,又捕捉共性,在理性分析与情感共鸣中找到平衡,最终实现“我懂你”到“我们同频”的跨越。简单的带有偏向的文字内容,当然也能引起人的一些共鸣,但是这样的共鸣在读者的不断阅读中最终会消散,因为读者会接收多种不同的观点。说到底,主要还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个体,人不会一直被一种东西所束缚,人性的光与暗也存在多种方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沟通式写作面临着“流量焦虑”与“价值迷失”的双重困境。但人性中对意义的追寻、对连接的渴望、对真善美的本能认同,始终是写作不可动摇的根基。当我们在写作中真正理解并尊重人性的复杂维度——既不美化人性的光辉,也不沉溺人性的幽暗,而是以理性的洞察、共情的体验、审美的表达去呈现人性的本真状态时,写作才能超越工具属性,成为照见人类精神世界的一面明镜。

当写作回归对“人”的凝视,其意义便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敦煌藏经洞的千年文书,竹简上斑驳的《论语》残篇,甚至社交媒体上某位普通人记录生活的长文,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产生共鸣,皆因其中封存着鲜活的人性温度。在算法统治的时代,写作若能保持这种对人性本真的敬畏,便能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在坚硬的现实之上,筑造起精神的神殿”。它不再是流量游戏的筹码,而是成为一面镜子:当读者从中看见自己的欢喜与疼痛、崇高与卑微,看见人类共同的精神年轮,写作便完成了从技艺到艺术、从工具到信仰的升维。

五、结论:人性作为写作的基点与终极指向

站在数字时代的临界点回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恰是由无数照见人性的文字所点燃:《诗经》的“关关雎鸠”唱响先民的情感,李白的“举杯邀明月”照见孤独的永恒,鲁迅的“救救孩子”喊出时代的痛觉。今天的写作,唯有扎根人性的复杂土壤,既不陷入“流量至上”的实用主义泥淖,也不坠入“为复杂而复杂”的虚无主义迷雾,而是以庖丁解牛般的理性洞察人性肌理,以菩萨低眉般的共情触摸情感褶皱,以匠人雕琢般的审美淬炼表达形式,才能让文字在信息的汪洋中成为永不沉没的精神岛屿。毕竟,当所有的流量泡沫退去,留在人类文明沙滩上的,永远是那些照见人性光芒的文字星辰。总而言之,“人性”是沟通与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引体,是我们一切言语的基点。

通过这次基于职场生活的沟通函写作升华到对人性的反思,再回到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之道,令人联想很多很多。从小课堂的辩论到人生的大奥秘,每一位同学都费心费力,借助AI阅读了许多未曾接触过的资料,大大开阔了视野,也发现了个人以往的浅陋和短视,第一次感悟到写作若要真正写出心灵的智慧和真情实感,既美妙又非常难,实在是要绞尽脑汁,真是“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呐!通过老师推荐和点评,看到不少同学写出了阐述有理有据的文章,既欣喜又惭愧,既有满满的成就感,又深深知道独立思考之艰难。不少同学感叹:如何用好AI,又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和深思,真正写出有创意的好文章还要下更多的苦功。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7558421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