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2025 年 10 月 25 日,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华夏传播研究会、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岳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及《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华夏传播研究》、《汉字文化》、《三明学院学报》四刊编辑部共同协办的 2025 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以 “线下 + 线上” 融合模式顺利召开。

论坛聚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念创新、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吸引了来自全球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媒体专家学者参与,通过一场开幕式、五场主题论坛与一场闭幕式的紧凑议程,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文化自信构建凝聚智慧力量。

本次论坛线下主会场设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会议室 A301,线上则通过腾讯会议搭建多会场联动平台,其中上下午开闭幕式及主题论坛第一、二、三场统一使用会议号 240 274 352(密码 62319),下午主题论坛第四场、第五场分别使用会议号 953 945 843(密码 1025)与 667 865 697(密码 564832),确保全球参会者便捷参与。开幕式于当日 8:00 准时启动,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毕耕教授主持,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副总编伍刚高级编辑先后致辞,强调中华文化传播对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随后举行全体参会者线上合影,拉开论坛序幕。
在 8:20 至 18:00 的议程中,五场主题论坛围绕中华文化传播的多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主题论坛第一场由毕耕教授主持评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王仁忠、英国华威大学郭志岩、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梁霞等学者,分别从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理念与途径”“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路径”“美国汉学家金守拙历史贡献” 等角度,分享国际视野下中华文化传播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总结;10:10 开启的主题论坛第二场,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利民教授主持评议,香港中文大学周树华、厦门大学谢清果、上海大学郝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孙蕾蕾等专家,聚焦 “人工智能与东西文化鸿沟”“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华文明传播”“历史文化类节目创新传播” 等议题,探讨技术赋能与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下午 14:00 起,三场平行主题论坛同步推进,主题论坛第三场由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中文系主任杨敏艳副教授主持,武汉商学院高静、印尼慈育大学关楠、哈萨克斯坦阿里 - 法拉比大学朴莱莎、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江凤香等学者,带来汉语教学创新、AI 与文化传播融合、海外中华文化教育实践等本土化案例分享;主题论坛第四场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广告学系主任乔同舟副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田艳、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石振宇、陕西师范大学曹雨佳等专家,围绕 “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类型化”“人工智能赋能民族共同体形象传播”“传统文化 IP 共情价值” 等议题展开讨论;主题论坛第五场则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宪副教授主持,北京体育大学杨颖、中国传媒大学李旷怡、华南理工大学文锦鹏、香港大学王嘉星等学者,深入剖析微短剧、电影、非遗数字化、海外短视频等新型传播载体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参会主体覆盖全球多所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2025 中华文化传播国际论坛的参会高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外高校包括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印尼慈育大学、哈萨克斯坦阿里 - 法拉比大学、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越南河内国家大学、英国巴斯大学;中国境内高校(含港澳台地区)中,大陆高校及相关单位有华中农业大学(主办单位所属,含文法学院、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协办单位所属,含传播研究所)、岳阳学院(协办单位所属,含文学与传媒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协办单位所属,含人文学院、中文系)、华侨大学(协办单位所属,含华文学院)、三明学院(协办单位所属,含《三明学院学报》编辑部)、上海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华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湖北理工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科研机构,按参会主体性质归入)、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保定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商学院、菲律宾侨中学院(海外华文学校,按境内相关文化传播单位归类),港澳台地区高校则有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海洋大学、香港大学。学者们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碰撞,为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 “理论 + 实践”“国际 + 本土” 的多元视角。
当日 17:30,论坛闭幕式如期举行,仍由毕耕教授主持,李利民教授、杨敏艳副教授、乔同舟副教授、方宪副教授分别总结各主题论坛研讨成果,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梳理了中华文化传播的现有经验,更明确了技术赋能、本土化实践、跨文化对话三大核心方向。主办方强调,未来将持续搭建中华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推动论坛成果转化为实践方案,助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深度、更广泛的传播,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附录:
2025中华文化传播论坛议程
主办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华夏传播研究会 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 岳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编辑部 《华夏传播研究》编辑部 《汉字文化》编辑部 《三明学院学报》编辑部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25日(星期六)8:00-18:00
线下会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会议室A301
线上会场:腾讯会议
腾讯会议号及密码:上下午开闭幕式和第一二三场 240 274 352(62319)
下午第四场 953 945 843(1025) 下午第五场 667 865 697(564832)
开幕式 8:00-8:20 腾讯会议:240 274 352
主持人 毕 耕(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致辞人 田北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
伍 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副总编、高级编辑)
全体合影
主题论坛第一场 8:20-10:00 腾讯会议:240 274 352
主持与评议人 毕耕(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教授)
报告人(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
1.王仁忠 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之理念与途径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2.郭志岩 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英国华威大学
3.梁 霞 美国汉学家金守拙(肯尼迪)先生的历史贡献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4.张先广 《易经》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
5.周 俊 城市国际传播:以文化驱动城市全球化发展 德国明斯特大学
6.章于炎 新闻再创新:多媒体和人工智能促进当代新闻故事讲述 美国密苏里大学
主题论坛第二场 10:10-11:50 腾讯会议:240 274 352
主持与评议人 李利民(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报告人(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
1.周树华 人工智能感知:东西文化鸿沟与传播 香港中文大学
2.谢清果 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华文明传播 厦门大学
3.郝 雨 “新子学”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精神之基 上海大学
4.孙蕾蕾 历史文化类节目的当代创新、数字美学与沉浸式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5.何云艳 翻译官的文化角色:唐通事与中日之间的文化传播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
6.李威侃 繁简转换在古籍数字化中的谬误与对策 台湾海洋大学
主题论坛第三场 14:00-17:30 腾讯会议:240 274 352
主持与评议人 杨敏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报告人(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
1.高 静 汉语词汇的具象本源与语义抽象化 武汉商学院
2.关 楠 AI 生成的中国旅游宣传片对印尼消费者意图的影响分析 印尼慈育大学
3.朴莱莎 人工智能与创新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融合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大学
4.江凤香 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新路径探析 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
5.刘晓玲 智能传播赋能中华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 菲律宾侨中学院
6.周作菊 湖北大学生知音文化传播研究 湖北大学
7.谢 晨 陈旭光 从空间符号到文化认同:语文教材的中华文化传播机制研究 湖北理工学院
8.刘着之 亭台楼阁与诗词歌赋的交互传播初探 岳阳学院
9.林 静 从盛唐到安南:李白豪放诗风在越南的接受与流变 厦门理工学院
10.任 婧 田恩铭 高丽李奎报《开元天宝咏史诗》对杜牧咏史诗的接受与新变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1.阮氏玉华 中国文化研习在越南中企的需求、问题与对策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12.杨敏艳 国际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内涵与实践路径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主题论坛第四场 14:00-17:30 腾讯会议:953 945 843
主持与评议人 乔同舟(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副教授)
报告人(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
1.田 艳 华佳楠 中华文化传播活动类型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聂 祎 王 慧 智媒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
3.石振宇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的价值、挑战和突破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4.张俊英 “一带一路”视域下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5.曹雨佳 中国传统文化IP叙事的“共情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
6.严胜英 白居易《长恨歌》的哲学观及其传播初探 文华学院
7.林玉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珠算国际传播的发展与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
8.廖声武 沈阳 文旅中介视角下的非遗传播模型研究 湖北大学
9.赵珞琳 莫树欣 游戏《恋与深空》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 华中农业大学
10.崔玉谦 宗晓杰 保定市运河文化底蕴及历史文化价值探析 保定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11.王 林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及其传播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12.周治南 倡导文明互鉴,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大学语文网
主题论坛第五场 14:00-17:30 腾讯会议:667 865 697
主持与评议人 方宪(华中农业大学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报告人(每人发言不超过15分钟)
1.杨 颖 互惠观视域下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的理性思考 北京体育大学
2.陈 旭 基于5W模式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3.郭子涵 “中国归国者”的对日福文化传播 中国社科院大学
4.淡安娜 以影载道: 山水精神在电影《只此青绿》中的跨媒介呈现 武汉大学
5.李旷怡 微短剧驱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
6.文锦鹏 道情皮影戏视角下 AIGC 赋能中华戏剧非遗数字化转型 华南理工大学
7.赵士元 太极拳在欧美国家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
8.李颖铮 数智出版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
9.薛 岩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观实践:华人海外扶贫短视频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10.王嘉星 两版迪士尼《花木兰》的海外传播对比研究 香港大学
11.高文静 短视频时代中越文化交流困境、成因与破局路径研究 郑州大学
12.王瑜媛 赵界凡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英国巴斯大学
闭幕式 17:30 腾讯会议:240 274 352
主持人 毕 耕(华中农业大学)
报告人 李利民(华中农业大学) 杨敏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乔同舟(华中农业大学)方宪(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2025年10月20日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