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大学语文 首页 入网须知
学会简介
大语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语博客

襄河变迁考:一段基于渔泛街访古的成因猜想

作者:吴家洲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10 次   更新时间:2025/9/11 文章录入:珍珠鸟




一、探访渔泛街:古河与银杏的见证

 

九月四日,我来到仙桃市郑场镇的渔泛老街。此行的目的,是为亲眼见证那条因神秘而令我向往已久的陶董河,并寻找那棵享有七百年盛名的银杏树。这条河与这棵树,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渔泛街昔日繁荣与声望的无声证者。

据史料与传言,渔泛街地处襄河古道与陶董河交汇之处,曾是商贾云集的重要枢纽。从上流的襄阳、陕西,至下流的江夏、九江、安庆,最远至南京的货物,皆在此集散中转,成就了其“襄夏中转站”的历史地位。那棵银杏树,相传正是一位南京商人迁居此地时所植,成为这段繁华往事的生活印记。

陶董河自渔泛起源,向南贯通通顺河、东荆河,最终接入长江,实为一条举足轻重的水上通道。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条曾经声名显赫的河道,为何在近一百多年间渐归沉寂,甚至淡出人们的记忆?询问当地老农,也多茫然不解。真相似乎已湮没于时间之中,唯能凭借零星传说与邻县潜江、天门的相关事件,尝试拼凑与推演。故此文所述,多为猜想与推论,盼有识之士不吝指正,共同厘清这段被遗忘的河道史。

 

二、襄河大堤与河道变迁:一部五百年的治水史

 

襄河大堤的形成,是一部人与洪流长达五百余年抗争的历史。而其河道变迁,亦与大堤的修筑和策略性改道密切相关。

襄河中下游河段有明确官修堤防记录始于明嘉靖年间。嘉靖帝即位前为钟祥兴献王,时任竟陵(今日天门)地方官员以及护陵太监多次上奏,请求于钟祥和天门段襄河沿岸堵口修堤、防治水患。因钟祥亦屡遭襄河洪水侵袭,嘉靖帝准其所奏,开启大规模堵口筑堤工程。此举标志着官方主导汉江治理的序幕,延续近六百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襄河河道与大堤格局终告定型。

 

三、明代以来襄河治理的历史脉络

 

1. 嘉靖朝:“护陵”名义下的堵口与“保北弃南”策略

嘉靖帝生父之陵“明显陵”位于钟祥,地方官员及护陵太监遂以“护陵”为由奏请皇帝,于钟祥至竟陵段的襄河北岸(左岸)堵口筑堤,将洪水向南岸(右岸)引导,以保障北岸经济核心区。原流入钟祥、竟陵的支流被截断,洪水被逼向南岸的潜江、沔阳(今仙桃),致其水患加剧。

这一“重北轻南”的策略为后世沿袭,民间流传的“周天官一本堵九口”传说即为其例。“周天官”指天门籍官员周嘉谟,曾以护陵护乡为由奏请嘉靖帝,堵死北岸九处支流河口,迫使汉水南流,落实“以邻为壑”的水利方针。

2. “泗港”堵塞纠纷与“大小泽口”之争

位于潜江(现属天门)的泗港,原为南北流向、经竟陵入汉川的重要支流,嘉靖年间遭堵后,潜江、沔阳水患频繁。万历年间,潜江知县王念祖力主重疏泗港,直言堵口是“以一人之私而戕万民之命”,抨击官员私营与地方权贵垄断水利。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虽一度动工疏浚,却因时任工部尚书的周嘉谟(天门籍)反对而失败,泗港终再堵塞。

北岸官员进一步施压南岸,要求堵塞南岸要穴“泽口”,声称其分流不力、危及北堤,应逼洪水东流以减北岸压力。南岸则坚持泽口畅通关乎分洪、灌溉与航运之利。伴随人口增长与经济开发,两地官民为各自利益展开长达数百年的激烈博弈,直至清乾隆时期方暂告段落,纠纷延至民国。1954年大洪水后,新政府加高南北大堤,才真正解决这一历史争端。

3. 水灾频发与围垸开发

经数百年洪水冲刷,南岸潜江、沔阳因泥沙淤积地势渐平,河床不断抬高。至清后期及民国,陶董河、泽口等穴口陆续堵塞,居民多择高地围垸定居。如我家乡“马家垸”,即得名于此。约一百七十年前(清同治年间),我祖上移民于此,恰逢陶董河水量减小、滩涂显露,移民垦殖之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富硒农业区。

4. 堵口工程与河道定型

南北两岸持续五百余年的堵口工程,致使襄河干流水量与流速大增,下游河道发生显著改道,终形成今日所见的襄河河道与雄伟大堤。

 

四、结  语

 

襄河河道的定型与陶董河的沉寂,实为自然变迁与人类治水活动交织的结果。从明代“保北弃南”的政策倾斜,到清代南北并重后的垸田开发与穴口堵塞,再到现代水利工程的丹江口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治理,每一步都在重塑这片水域的命运。陶董河虽不再如往日繁忙,却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新的土地与人群。这段历史,不仅是水道的变迁,更是江汉平原人与水共生、相争、最终平衡的宏大叙事。

 

 

 

 

 


入网须知加入收藏联系站长版权申明 ∣ 网站访问量:7542352
版权所有:湖北暨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 ∣ 站长:周治南 ∣ 鄂ICP备2024075036号-1 | 技术维护:武汉珞珈学子